黛妃作品集 - 历史小说 - 民国之南洋明珠在线阅读 - 民国之南洋明珠 第22节

民国之南洋明珠 第22节

    叶应澜从反光镜里看他,他居然还红了脸。他就是对自己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欢,喜欢到不像他们之前从未见过。

    “那就没办法了,这种不讲道理的干醋,让我如何把握其中的度?”这话出口,叶应澜又觉得自己对着他,总能这么随性。

    “我……”余嘉鸿有些懊悔,为什么就提这么个要求?除了让她觉得自己小气之外,别无益处,还不如自己生闷气。

    有时候他就是给自己一种感觉,他老成得不像这个年纪的人,而现在,她又觉得他幼稚得不像这个年纪的人。

    他的这个表情,叶应澜想哄他,她的左手脱开档位,放在他的手背上:“我不管了,你吃你的干醋,我发现你吃干醋了,我就摸摸你,好不好?”

    这话说出来,别提多暧昧。叶应澜自觉有些奔放地过头,却见他双眼幽暗,又好似奸计得逞:“这是你说的?”

    叶应澜已经收回了手,假装一本正经开车,受不了他,又有些说不出的甜蜜。

    不去想这些了,以前奶奶总说留学回来的多是负心汉,而且她爸就是实例,一边说着新时代了,要追求自由的爱情,女人一个接一个,他可以追求爱情,女人能追求吗?

    余嘉鸿也是留洋回来的,他就不一样,明明他们这个婚姻是阴差阳错,却让她异常安心。

    “那是当然。”叶应澜用君子一诺的口气说。

    门房的佣人打开了门,叶应澜开车进去停了车,一起先去主楼。

    老太爷和老太太正在说话,老太爷看见孙子孙媳过来,本来乐呵呵的脸,板了起来,和老太太说:“还以为送他出去念了这么多年洋书能更懂道理了,读书读哪儿去了,这么大的人了,还闯祸?”

    “谁闯祸了?”余嘉鸿问。

    “在茶楼掏出枪,耍狠的不是你?”老太爷说他。

    余嘉鸿上前拉住老太太的手:“嫲嫲,我这哪儿是闯祸?明明就是秉承祖宗遗训,是余家的好子孙。”

    “茶楼来电话了,损坏的家具茶具,要你付五十叻币,你自己闯的祸自己付去。”老太爷跟他说。

    余嘉鸿一脸为难:“我这刚回来,还没进轮船公司,也没薪水可以领,要让我拿钱?阿公这不是说,让我问应澜要吗?孙子闯祸,用孙媳妇的嫁妆,这不好吧?”

    老爷子受不了他没个正经的回答,用手杖往他腿上敲了一下,余嘉鸿立刻叫:“哎呦……”

    叶应澜疑惑,他的腿伤不是在右边吗?老爷子敲的是左腿,他叫什么?

    “老爷,孩子受伤了。”老太太急疯了,连忙过来看。

    老太爷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记错了?

    余嘉鸿指了指自己的右腿:“嫲嫲,我伤在这里,阿公没打到。”

    老太太也捶了他几下:“就没个正经的时候。”

    管家走进来:“老太爷,《星洲日报》的记者说要采访大少爷。说是大少爷今日在茶楼的一番话振聋发聩,他要写一篇文章好好宣传宣传。”

    余嘉鸿跟管家:“有来叔,您陪记者先生坐一会儿。我马上过去。

    “是!”

    余嘉鸿走过去扶着老太爷:“阿公和我一起去接受采访?”

    “我去做什么?”

    “是您的教导,是余家一脉相承啊!”余嘉鸿笑着拉着老太爷,“阿公走了。”

    “你啊!”老太爷被拉着走,心里高兴。

    刚才茶楼的李老板打电话过来,盛赞孙子,让郑家小子打陈家老二打得特别解气,老太爷嘴上不说,心里很是得意。

    老爷子跟着孙子一起进前厅,记者走上前:“余老先生、余先生,我是《星洲日报》的记者陈天章,今天余先生在茶楼的一番话,我听见之后深有感触,想来采访一下。”

    “欢迎。”

    祖孙俩坐下,记者拿出本子,开始问问题。

    “我从泉州下南洋,经营数十载有了余家的家业,从未忘记自己是华夏子孙……”老爷子说自己对母国的情怀。

    “自从日本人占领东北,余家便开始为国捐飞机捐款……”余嘉鸿细数余家这些年为国家捐款捐物,“我将进入兴泰轮船公司,内子也将重返叶家车行,为国内物资采购运输出一臂之力,今天带内子去茶楼就是和筹赈会姜先生商谈细节。”

    “哦!余太太也会参与支援?”

    “是,我太太之前就在车行做事,她能为此出一臂之力。”余嘉鸿说道。

    这位记者很兴奋:“现在女士们参与支援,多是卖花或者做救治纱布绷带等辅助性的工作,像余太太那样承担这样工作的不多,我想明天请我们报社的一位女记者专门采访一下余太太,不知道可以吗?”

    “可以啊!”余嘉鸿应下,“我来安排。”

    “多谢!”

    这倒也不仅仅是一个采访,余嘉鸿和陈记者言谈十分投机,时间已经不早,索性留了陈记者在家用了便饭。

    饭后,余嘉鸿送陈记者出门,临别前陈记者看向余嘉鸿,他伸手:“我也是那只兔子,我报名了星洲华侨战地服务团,不日将启程回祖国,我要用我的笔支持抗战。”

    余嘉鸿握住他的手,又觉得不够,他和他拥抱:“等你凯旋。”

    上辈子他跟很多人说过这一句,也有很多人跟他说这一句,最终太多的遗憾和悲伤。

    余嘉鸿进屋里,老太爷叫了儿子孙子去书房谈生意,他老人家走了一段停了下来,对余嘉鸿说:“你去把应澜叫来。”

    “是。”余嘉鸿说。

    余嘉鸿去老太太那里叫了叶应澜,两人一起进老太爷的书房。

    炉子上已经加了炭火,正在烧水,看见主家进来,佣人走了出去,带上了门。

    婚期确定,叶家专门请了闽南的家庭教师教叶应澜福建的风俗和习惯。

    工夫茶还真是费功夫,叶应澜倒是学过,她看桌上茶具的位置,心里有些不确定。

    家里练习的时候,她都是按照家庭教师的要求摆放茶具,因为泡工夫茶有个规矩是不能越物,这些茶具,怎么都不可能行云流水不越物吧?

    记得书里有一段也是说她泡茶礼仪不到位,被二太太说没教养。

    屋子里是老太爷、公公和丈夫,总不能让他们给自己泡茶吧?

    在她犹疑的时候,余嘉鸿已经坐下,提起了水壶开始温杯了。

    叶应澜偷偷松了一口气,在他身边坐下,一双眼盯着余嘉鸿,想要看他,怎么做到能不越物?

    余嘉鸿拿了茶则,从茶罐里取茶叶,见她盯着他的手看,笑问:“干嘛?”

    叶应澜实话实说:“我泡茶技巧生疏,想看看你怎么泡的。”

    余嘉鸿倒开水洗茶:“大致不错就好了,不必拘泥于每一个步骤。”

    “哦!”叶应澜觉得很有道理,一下宽心了。

    然而,她看见余嘉鸿在洗茶的时候,把公道杯方向转了一下,再把公道杯拿到右边,一个个杯子倒茶,这么一来就不会越物了。

    叶应澜愣了,她刚才想过把公道杯拿过去,就是没想过把趁着洗茶把杯子转个方向。

    余嘉鸿已经把茶奉给了阿公和爸爸,再给她一杯茶:“喝茶。”

    整个过程看下来,他丝毫没有出过错,还行云流水。还说什么不必拘泥每一个步骤。他当然无所谓,已经烂熟于心了,自己怎么能做到不错嘛?

    许是老太爷察觉了叶应澜的紧张,他说:“应澜,嘉鸿说得对。你刚刚学,会错也正常,不要去为旁枝末节浪费时间,你这么聪明,今天看了改一改,明天再改,一年下来,就是有再多的细节错误,也改好了。泡茶唯手熟尔,对吧?”

    叶应澜不好意思地点头:“受教了。”

    “咱们现在把心思都放在筹赈会的物资上。”老太爷说,“你们夫妻俩新婚,本该以为余家开枝散叶为重,奈何这山河破碎之际,还是以国为重。”

    “应该的,我们明天就各自进公司,全力以赴。”余嘉鸿喝一口茶。

    “爸,按照现在的形势,万千将士拿人命去守护上海,但是上海被攻破还是时间问题,上海占了中国工业的半壁江山,然像铁工厂和化工厂等,难拆,难搬的工厂,内迁之路又战火不断,折损下来就没多少了。今日,我和朱老板他们喝茶,他们想买一批机器回国开厂,以保障民生。您看,我们是不是也跟着动起来?”余修礼问。

    老太爷点头:“我也这么认为。”

    “阿公,我有也有个想法。”余嘉鸿说道。

    “说。”

    “我们是不是在昆明或者重庆开一家轮胎复制厂?战争期间轮胎损耗大,我们送橡胶进去,翻新旧轮胎,比直接买新轮胎要便宜,主要是新轮胎运输占用运力很大。修复翻新用料少。现在上海已经沦陷,运力下降,如何用最小的运力做更多的事,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余嘉鸿站起来从桌上拿了地图过来,“阿公,您看,现在上海港沦陷,台湾在日本人手里,香港和越南这里还能走,但是香港这条线,就看武汉什么时候沦陷了,做最坏的打算,以后只能走越南到昆明再到重庆的路线。昆明和重庆,这条沿线是不是轮胎消耗最大的?”

    上辈子,滇缅公路是西南二十万老弱妇孺抢出来的公路,路况险恶,轮胎消耗极大。

    就像他爸说的,当时国内工业重镇基本都围绕在上海周边。

    第二次淞沪战役拖住了日军几个月的时间,给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但是内迁困难重重损失也惨重。这个时候靠着国内自己投资不现实了。

    上辈子是父亲跟随华侨慰问团回到国内,看见境况,和几位同行相商,在昆明和重庆开设了轮胎复制翻新工厂。

    在只有滇缅公路作为唯一通道的40年,在炮火中,那么多设备要运输进去,那是何其困难。趁着现在广州没有沦陷,滇越铁路还开着,机器运进去会简单些。

    老爷子拿了放大镜仔细看地图:“一家工厂用上五六十万法币够了吧?”

    “仅仅翻新吗?橡胶硫化……”大爷细数制作工艺,“最多六七十万。”

    “投两家。”老爷子决定,“我跟林先生说,让他跟国内联络,我们在昆明和重庆放各放一家工厂。”

    “爸,两家会不会太多?”余修礼问。

    “备用。”老爷子说。

    余嘉鸿这些未雨绸缪的话倒是提醒了叶应澜,书里是以秀玉的视角写的经历,所以战争场面,多数要到日本打过来,英军溃败之后,但是书里也提过,欧洲在三九年会爆发全面战争。

    而且书里写得很清楚,日本会战败,国内战争持续时间很长,所以车辆会损耗很大。如果欧洲乱起来,那么欧洲的车厂能不能正常生产都很难说了,而美国的车厂肯定会优先供应欧洲,他们这里就更加难拿到了。

    叶应澜心里盘算,自己手里有多少钱,能不能多订购些卡车?

    可惜自己的嫁妆,看似丰厚,与这种战争需要的量,实在差额太大了。

    这个事情,先不跟公公和阿公说了,等下跟余嘉鸿商量一下,听听他的想法。

    余嘉鸿倒茶:“爸,您看看咱们能不能去云南开农场的?上海如果沦陷,台湾又在日本人手中,那么广州沦陷也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东西越来越难运进去,我怕到时候粮食缺口也会越来越大,不如这个时候去西南开农垦公司,也能为民生尽绵薄之力。”

    上辈子缅甸沦陷,滇缅公路也被切断,他们这群机工无处可去,他带着人去昆明去自家工厂凑合度日,那时星洲已经沦陷,家人生死未卜,已经接不到侨汇了。能去橡胶厂的他们,至少还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其他同仁境况更差,很多人只能乞讨度日。

    当时西南有一位泰国富商的农垦公司收留了不少回国的南洋华人,在农场里干活,好歹有口饭吃,能撑到抗战胜利,有命回到南洋。

    “开垦农场?西南?战争时期,在西南开种植园,也不能是橡胶,橡胶要很多年才成材。肯定是种粮食,这不是我们家擅长,我去找顺隆的郑老板,他专做米粮。”余修礼抬头看叶应澜,“就是他那个儿子在应澜那里……”

    提起郑雄,余嘉鸿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他说:“我刚好有件事要跟爸和阿公说。”

    “你说。”

    余嘉鸿喝着茶说,“我今天在码头巡视的时候,跟几个脚夫聊了几句,两个脚夫也是有心之人,他们之前是想找爸说的,但是一直没机会。刚好我一个人在码头上逛,就找了我。他们这两天在码头搬运粮食,说是这些粮食是筹赈会要运往中国,但是他们在搬运的时候,发现船上有日本人。”

    实际上压根没有这两个脚夫,只是他上辈子的记忆。

    日本的军粮收购是由三井物业会社、三菱商事会社这些大财团指定日本粮商进行收购。

    历经几百年,华人不仅是遍及南洋,就连印度的塔坝也居住了十万华人,很多都是商人,几乎遍及南洋的各个行业,当前华商拒绝为日本生产战略物资,纷纷断绝与日本人的交易,种植园、锡矿铁矿的工人纷纷罢工,有数据显示,原来马来亚每个月出口日本的铁矿月均128858吨,上个月仅有12,424吨运出,减少9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粮商很难在南洋收到足量的粮食,直到他们找到郑家,郑家打着给国内筹措物资的旗号,给日本人收购军粮。直到星洲沦陷,郑雄立马成了日本人的座上宾。大家才知道郑家这些年干了多少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