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作品集 - 玄幻小说 - 宋朝探花郎在线阅读 - 第四九六节 回乡路漫漫

第四九六节 回乡路漫漫

    到巴港之前刘安和潘秭灵没有再讨论关于大逆的事情。

    这种事情不适合多次讨论。

    从汴梁到襄阳,然后再从襄阳坐船南下到江陵,江陵这边码头有更大的官船可以逆江而上,最大的有七桅大帆船。

    刘安到江陵码头的时候,江陵上下的官员都到了。

    “不干正事吗?把时间都浪费了迎来送往上。”

    江陵知府上前,非常的严肃的回答:“报刘学士知,并非迎接,而是想借刘学士路过江陵之时讨教学问。”

    学问,这事刘安有点虚。

    不是有一点虚,是有十分虚。

    自己的学问还不如吕蒙正身边的长随呢,和这些参加过正经科举的人讨论学问,好悲剧。

    那怕不愿意,刘安也不好拒绝,硬着头皮赴宴。

    宴会就在长江边的一处酒楼,酒楼内却没有菜,没有酒,只有书桌,纸笔,还有茶。

    刘安心说:我去。

    这是真要讨教学问吗?

    有点可怕。

    江陵知府请了刘安坐首席,立即有人拿来纸笔,江陵知府双手捧着笔:“请刘学士留字。”

    “好吧。”刘安多少有些勉强。

    思考了几分钟,刘安提笔写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刘安的字还行,又在李沆的指点上多少有些提高,好在词可以抄,否则今天真的被难为住了。

    有人将字收走,江陵知府亲自为刘安送上茶:“刘学士,下官心中焦虑。去年,渝州巴港收益达到了百万贯,这仅是港口的收益。我们江陵港却只有区区六万贯,下官认真的学习了渝州巴港的经营方式,修在江陵港,建商铺、修仓库,还为民夫特意建了居住区,可收益却让人惭愧。”

    原来是这样,刘安松了一口气。

    不讨教学问就好。

    这事自己擅长。

    刘安淡然一笑坐了下来:“取码头的公文来,挑重点的。”

    公文早就准备好了,刘安说完之后就送到了刘安手边。

    随手把公文翻了翻后刘安就笑了。

    “你们呀。”

    “请刘学士示下。”

    “码头够大,你们一直在修路,修河道,让货物可以从江陵分散到各地,可你们有想过没有,百姓有多少钱可以用来买货物,我只问一个问题,各县有什么支柱形产业呢。”

    支柱?

    柱子吗?

    刘安解释道:“柱,如房柱。支柱型产业就是可以支撑一个县的产业,在小农经济时代各家种好田就是了。那么现在呢?”

    刘安随手在纸上写道:“巴港来说,渝州有蜀地的茶、麻、布、绢。你们有什么?这么说吧,就算有好酒都可以,蜀地有几个县水质出众,他们有酒,好酒。”

    “什么是支柱型产业。首先是能撑起一个县,然后是带动多种产业,以蜀地绵竹县来说,他们有蜜酒,还有大曲酒,这两种酒带动了周边大量的瓷器生产、运输业、粮食采购、酒具制作等等。”

    “还有,支柱型产业对于一个县来说,至少要占一个县最少半成的总产值。”

    刘安在江陵停了三天,给江陵府还有周边的县上了三天课。

    刘安准备离开,却没有走成。

    原本是要逆流而上的,却南下岳州,又给当地以及周边的县上了五天课。

    刘安回乡之路似乎归期越来越远,从最初的上课又演变成了实地考察,指导各县发展自己的支柱形产业。

    就这样,差不多两个月过去,刘安才从江陵逆流而上走了一点点,这才到了夷陵。

    刘安原本不想停船的,可谁想夷陵码头上至少聚集了上万百姓。

    “盛情难却,我只是回乡。”

    “下官告罪。”

    “罢了,让我休息两日,备下润喉茶。”

    刘安这两个月说了太多的话,可依然要接见百姓派来的代表,各地乡绅。

    也不知道从那个城开始,乡绅们带着各种当地的特产,还有更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一来是一份心意,另一层原因是百姓们希望刘安可以发现某样奇特的东西,能成为当地的重要特产。

    以刘安走过这么多县,初期发展最多的还是往农业方向发展的。

    种茶是长江沿岸都可以的。

    而后刘安还发现了许多药材可以种植。

    象是岳州,那里湖水多,大力发展莲藕的种植,莲子产业,而后藕粉产业,干荷业等等。

    当地县令计算过,仅藕这一项就能给县里带去每年万贯的税收,能让几千户百姓因为藕而让生活富足。

    洞庭莲、洞庭茶、洞庭龟、洞庭虾等等。

    一系列的农业富强产业。

    出了码头,刘安见乡绅代表,又是半天时间。

    回到当地官府安排的一富商专门为刘安空出来的大宅时,刘安感觉腿都是灌了铅的。

    累。

    睡了一晚起来,刘安倒是很认真的去看当地的特产。

    一件很特别的东西让刘安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轻轻的咬了一点,然后用手在嘴角再擦了擦,闻了闻。

    刘安相信自己没看错。

    黄色的小米椒。

    刘安记得以前看过一条报道,有植物学家研究过神农架的植物,认为辣椒的原产地在西双版纳的红米椒、神农架的黄辣椒、青藏高原的红小泡椒。

    自己怎么把这个忘记了。

    “来人。”

    铁头立即进来:“主君。”

    “去查这个。”

    “是,主君。”

    铁头捧着小盒出去,门外有官府的人还有乡绅们一直等着呢,那怕刘安说要休息,他们也随时准备着,方便刘安去问话。

    盒子一送出去,立即有人翻开记录:“第一七一号特产,有药农采自神农山中,辛辣,作用未知。”

    这份记录铁头送到了刘安面前。

    刘安翻看之后说道:“告诉他们,此物大量种植,将来在咱们中原此物极重要,上三香:花椒、辣椒、胡椒。八香:丁香、肉桂、肉豆宼、砂仁、茴香、息苗香(孜然)、沙姜、八角。去吧。”

    “是。”

    刘安在屋内继续看其他的特产,屋外传来震天的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