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作品集 - 历史小说 - 大明嫡长子在线阅读 - 大明嫡长子 第653节

大明嫡长子 第653节

    三人听到皇帝这样讲,心思便活了,皇帝的考虑是站在更高的层面的。

    实际上,朱厚照确实记得新疆的棉花是更好的,西北区域也是一块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当然有一段时间是不及内地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慢慢动脑筋,自然就发现了有趣的事情——棉花是一种喜光、喜热的作物,不种在新疆种在哪里?

    所以棉花的种植趋势是新疆、甘肃不断上升,内地如山东反而有所下降。

    不仅如此,新疆的棉花往往是高品质的棉花,这是自然禀赋决定的。所以有新闻说外国人不买新疆棉花根本就是笑话,新疆棉花之所以出口正是因为品质高,卖得出价。好东西国内都不够用。

    甚至再往西的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的美誉,那个鬼地方是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但种棉花是一绝,也正是靠着棉花的稳产高产和品质优良赢得了这个称号。

    当然,这对于此刻的朱厚照来说并不重要,棉花好和棉布好这是两个概念,中间还隔着纺织技术呢,而且为了大规模种棉花,你不知道人家在土地平整、水源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下了多少功夫。再有,按照梅可甲说‘十家必有织机’说法,再好也可能卖不出价格,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嘛。

    不过这都可以解决,甚至朱厚照已经直接说出由朝廷指定购买了。

    王琼仔细思量了皇帝的话,也不禁点头,“这么说来,新疆或可成为宝地。”

    朱厚照就是这个意思,“应该是错不了,西域都有棉布,怎么就不能种棉花了?朝廷要推动棉纺织业的兴旺,棉花必不可少。朕这就传旨给杨一清,让他着手办理此事,汉家人,还是喜欢种点什么,这是骨子里的东西,等到形成规模,朕要把牧民都变成农民!”

    “哈哈哈。”

    天子一句话玩笑话,也惹得他们未能忍住。

    而皇室、勋贵所用的棉布规模也是很大的,有些人,能造的很。先这样支持上一段时间,等到渐渐的发现新疆的棉花品质更好,其实就不愁了。

    不过还有一人心思还不定,周尚文看差不多了,还是在问:“陛下,刚刚王中丞提及的军用棉布究竟是何物?”

    王琼轻笑一声,“书上这样记载,我倒也没有见过。不过我这次偶然看过一个棉甲,应当也是极好的。”

    “棉甲?是元代的布面甲么?和铁甲有何不同?”

    “我仔细问过,制作起来并不难,不过布面甲主要是防御,对抗火器。我见到的棉甲主要是用于御寒,不知为何,这些年来冬天越发的寒冷,所以才想到了这等法子。

    实际上就是在铁甲两侧放置棉花。首先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这就是棉甲了。”

    朱厚照也没见过,但王琼说得通俗易懂,“朕知道靖虏侯在想什么,这类棉甲在冬天作战是很实用甚至是救命的东西,平海伯,你从旁协助,找几个工匠试制一下这等棉甲,像辽东、漠北以及新疆入了冬以后的天气都是很寒冷的。要知道,士兵每多一分御寒,大明的疆界就能往北多扩一分。”

    “是,臣等遵旨。”

    周尚文没想到皇帝这么重视,实际上王琼提了一嘴冬天越发寒冷,而朱厚照知道,冬天还会更寒冷的。

    第七百三十五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朝会的变化不仅仅是从一年改为两年,其影响也绝不仅仅是让臣子们可以来一趟京师,而是方方面面。

    比如说,大朝会是两年一次,科举是三年一次,于是大明文人开始逐渐把每个年份都分出大中小的区别,若是都有,那么就是大年,若是都没有那么就是小年,比如正德十年就是妥妥的小年。

    大小和朝廷派官是有关系的。

    大朝会之后,天子往往会根据当年官员进京陛见的表现对部分人进行调整,有的甚至是比较惊人的调整,也正是升官激励着各地官员对大朝会念念不忘。

    而科举之后也会授官,所以说所谓的大年就是大官、小官都有较大的变化,人们心中也更有期待。

    小年么,就不必说了。

    这就是大朝会的影响。

    此外,大朝会的议题也从当初的七个压缩为五个,传言天子认为要将朝廷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更为关键的事务,而不必事事拿来清谈。

    再有,有些议题开始逐渐固定下来,演化为每两年就要拿出来谈一次。最为典型的便是民生和军备,它们总是逃不掉的,天子召见地方文官,所问之事不离百姓之疾苦,召见边军武将,所提之事不离卫所之战力。

    不仅如此,十年的时间也让厂卫深深的‘融入’了大朝会之中。

    大朝会前后,会是它们最繁忙的时候,天子问事,遍及于天下,所以他们要尽量多了解些天子最常问到的事,更关键的在大朝会之后。

    为了避免陛见的官员胡乱吹嘘,虚报政绩,厂卫总是会针对官员们所上报的内容进行核实,所以大朝会后的官员调整,总是一波一波儿的。

    可能这一次出来四个,下一次出来五个,便是因为核实需要时间,朝廷会根据核实的情况,将几个人凑在一起,一旦确认为真,那么根据旨意一起发出来。

    总得来说,大明朝廷围绕着大朝会构建了越来越完善的一整套行事逻辑,而且仍然在完善中。

    身处其中的人大约不明白,也是通过这种行事,皇帝不仅仅是完成了对京官,更是完成了对地方官员更为稳定的掌控。

    形象的说叫天下一盘棋,因为主要官员的升迁都在天子一人手中。

    从根本上来说,大朝会及其附生的相关制度已经成为加强皇权的重要工具。

    若不然朱厚照凭得什么强推天下清田令,凭得什么给天下土司定规矩?

    在大明正德十一年的这个时间节点,任何一个重要的或是关键的地方官员走到朱厚照面前,都不敢表现出丝毫的不敬。

    今年还有一个特别,

    内阁由四人减为了三人,皇帝会不会再简派谁入阁?按照天子一贯的做法,并不是单纯论资排辈的。

    工部尚书毛纪被贬黜回乡以后,这个职位其实也空缺了下来了。

    这些都要看天子那张嘴怎么开。

    而这个时候的天子,正在成国公、靖虏侯和平海伯的陪同下检阅着神机营。

    按照旨意,神机营的火器都要进行换装。

    “……军器局现在在加派人手,要给水师配上这能打九百丈的火炮,要替换掉神机营的旧火炮。当年太宗皇帝建立的神机营在大漠无往而不胜,朕又怎么会忘记这么些宝贝?从南洋的一些点滴信息来看,洋人的大炮不比我们大明差,甚至比我们还好,这要引起重视的。说明那些国家也在拼命的改进火炮。”

    周尚文算是有切身体会的,“这次攻打吐鲁番汗国之所以如此顺利,火炮也要占据一半的功劳,炮弹一飞,满城皆乱,是个绝对的利器。可惜它太重,西南山地和骑兵追逐之时,难以用上。”

    朱厚照摆摆手,“进攻用不上也可以防守,新疆新筑的城里,都给朕放上几十尊。而且火炮是一方面,还有火铳呢,这个就容易携带了。”

    这个时代的火铳问题很大,一个是下雨不能用,另外一个装填很麻烦,基本上在战场上只够射一轮,等你装好可以再射,敌人已经冲到你面前了。其他的如炸膛等等缺点就更不必提了。

    但火铳仍然重要,朱厚照也很重视。

    他对靖虏侯和平海伯说:“出海的要带火器,这是几年前就讲过的,朕不多提。靖虏侯,你这次回京,休息归休息,朕可不打算让你闲住太长的时间。”

    周尚文无二话,“臣自然听从陛下调遣,万死不辞。”

    皇帝盯住他的眼睛,“去年朕下令伍文定远征日本,因为隔着海,他们到大明的时间固定,大约也就是每年的三四月份,咱们君臣没人知道那里打成了什么模样。”

    “不错。”

    “所以大朝会之后,你领一路人马以防范倭寇的名义进驻江南,而且要带精锐甲级卫,包括这一卫神机营,部队的规模大约在三万人。骑兵就少一些,江南水网密布,以步卒为主吧,到了那里以后平时正常整训,主要是以备不测。”

    周尚文微微有些疑惑,“陛下虑事周全,此乃英明之举,不过防范倭寇……哪怕日本国有我大明那么大的水师,哪怕他们倾巢而出,最多不过一万人马,这……杀鸡焉用牛刀?”

    朱厚照眼睛眯了眯,“这三万人马,大约六个卫所,你分城驻防,扬州、南京、苏州、杭州都要有你的人马。这样一分,三万还多么?但是倭寇是可以从任意一处进攻的。”

    道理似乎也是这么个道理……

    周尚文勉强被说服,其实说不服也没关系,反正他听旨行事,“臣明白了。陛下旨到之日,臣立马率军出发。”

    实际上朱厚照还有另外一层考虑。

    “早些年朕听闻,有些倭寇实为我大明无以生存的百姓假扮,这些不去提它。朕想说的是,你驻防在各地除了放外,也要防内,军营重地……你应当比朕更明白。而且不要觉得朕在危言耸听,朝廷,可是下了天下清田令的。”

    成国公、平海伯和靖虏侯听到最后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是明里防倭寇,暗中掌控地方。

    朱厚照看他们有些严肃,反而说起笑话来,“只是以防万一而已。你这个军功想挣不容易的,要他们给机会才行。”

    他们?

    也不知说的是谁。

    第七百三十六章 伍文定

    正德十一年三月初六,大朝会正式开始,前后持续了六天,到十一日完全结束。

    流程上和往年并无不同,天下清田令有其正义属性,官员们改变不了皇帝的意志,土司的事天子都不拿到大朝会上说。

    所以大朝会本身波澜不惊,只有哪个布政使干得较好、哪个巡抚做得较差这种东西引人注意。

    大朝会之后的十二日午后,天子召见了一次内阁和六部诸臣,再次商定今年的主要事务。

    内阁首揆王鏊统揽全局,包括新疆在内的各省,凡民生、刑狱诸事,一一不可错漏,内阁次辅杨廷和仍偏重于革新政务,凡海贸、产业诸事,事事要见成效,新阁老张璁就一桩事——清丈田亩。

    当然,这并不是把三人严格分工,首揆是什么都要管的,只不过轻重程度不一样,杨廷和和张璁有些类似于辅助,帮他把那两摊先撑起来。

    朱厚照还是很会使唤人的,他把臣子的事务分得明明白白,确保任何问题他能找得到人。

    而内阁的格局也就此确定。

    在遥远的东海之上,一直被朝廷众人牵挂的大明水师终于有了丝丝缕缕的消息。

    皇帝虽然嘴上说担心出征的胜负,但实际上他心里是有信心的,除非遇到大的海上风浪,人船毁于自然灾害。

    因为这个时候的日本是个分崩离析、七零八落的分裂国家,名义上的足利家族根本无力掌控全国,地方上所谓的强势大名,不管是细川氏、大内氏还是什么织田氏、京极氏,他们所掌控的疆土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城镇的范围,所能组织的兵力更加不值一提。

    这还有什么打不赢的?

    按照当初皇帝面谕所下旨意,伍文定主要是解决两样事情,一个是征讨细川氏和大内氏,解决这两个家族的人威胁明朝官员,窃取造船、纺织等机密事项,当然这是出兵的理由,实际上是打击了这两个最为强大的大明也是向代表官方的室町幕府展现大明国威。

    第二个就是解答当初梅可甲所提的‘大内氏骤富’之谜。

    伍文定这个四十五岁、出身进士,当过推官,作风强硬,转为水师提督的大明臣子基本上是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的。

    石见国位于本州岛的西南部,是日本诸多令制国之一,哪怕是伍文定也是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原来这也可以成为国,而除了石见国,还有出云国、备后国、周防国、长门国、安艺国……屁大点的一个小岛分了几十个国。

    石见国的守护是大内氏,这个家族通过日明贸易发家,现任的大内氏族长名为大内义兴,其实是个当代的枭雄,也正是他带领大内氏摆脱内乱,并开始与出云、后备等邻国进行争夺领地。

    这是简略的过程,实际上这些日本历史复杂得不得了,各种参与的人物多如牛毛,这其实就是侧面代表着所谓战国时代的混乱。

    再了不起的英雄也要受时代的约束,天天搞镇与镇械斗的英雄,怎么面对上万大军?

    等到伍文定打听好了地方,登陆石见国的时候,整个本州岛似乎都安静了。

    从船上下来的、经过他常年训练的一万余士兵,根本是让这些人无法想象的,而且也没有想过大明的军队会到这里来。

    这几个月是日本列国深受震撼的时代,远在东京的足利、细川等家族的人纷纷派人到石见国觐见。

    大明大皇帝这个称号,从来没有像此时一样真实过。

    翻过年到三月,伍文定准备离开。

    而这个时候的枭雄大内义兴已经成了忍辱负重的明朝属臣。

    但因为伍文定留下了三千士兵,所以他还得一直忍辱负重下去。

    另外一边,邢观则在士兵护卫下仔细的观察了解了现如今的日本社会,因为他要向天子禀报,看完了以后,邢观感叹,“以往不知为何海上倭寇不绝,到此一观,皆了然也。东瀛岛国之民简直如坐烈火烹油之上,各地纷争战乱不断,杀人越货更属平常,当倭寇反倒是条生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