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作品集 - 玄幻小说 - 家中有喜在线阅读 - 家中有喜 第30节

家中有喜 第30节

    有为:“舅母不懒,那我们一起跟舅舅识字?”

    喜儿点头。有为傻了:“你你不上山了啊?”

    “我昨儿不是说了吗?过几日。”喜儿拿着小板凳到沈二郎身边坐下,不禁歪头打量他。

    沈二郎被她看得脚底生寒:“我脸上有什么?”

    “相公比我白。”喜儿羡慕。

    沈二郎无语又想笑:“想不想变成大聪明?”

    喜儿心说,你哄孩子还是哄傻子啊。

    没等她说出来,有为先表示他要比舅母聪明。

    随后进来的小薇闻言脚步一顿,她还是出去待着吧。

    这个家暂时让给三个大聪明。

    有喜儿护着沈二郎,沈二郎能管住有为不乱跑,沈伊人放心地找出斧头,拿着麻绳,叫上女儿,跟相公上山砍竹子。

    钟家“三傻”前脚离开,后脚冰媒就到钟老三家告诉曹氏,梁秀才一心备考,无意娶妻。

    曹氏问冰媒,梁秀才的母亲上了年纪,梁秀才得读书,谁洗衣做饭。

    冰媒心想梁家就俩人,两双筷子两个碗,吃完饭捎带手就收拾好了,还用请人不成吗。随即她明白过来,梁秀才娶了钟茉莉,秀才母子二人就不必烦心洗衣做饭这些琐事。

    可是至于吗。

    冰媒确实见过上赶着去夫家当牛做马的。可这样的女子要么娘家穷的衣不蔽体,要么夫家很是富有,不是城中富户也是官吏。

    梁家两样都不占啊。

    天下初定,世道艰难,赚钱不易,冰媒答应再试试。

    翌日,冰媒再次来到清河村,告诉曹氏,梁秀才就是一辈子不娶妻也不娶钟茉莉。

    喜儿在门外劈竹子,沈二郎见她小脸通红不知道歇息,就喊她喝点水再干。喜儿这个身体很奇怪,她确实不觉着累。但沈二郎难得知道关心她,喜儿就给他个面子。一口水到嘴里喷出去,喜儿耳边传来钟茉莉的咒骂声,骂梁秀才不愿意娶她都是因为郑喜儿对其无礼。

    喜儿转向沈二郎,一脸懵逼,仿佛在问,我听到了什么?

    沈二郎拿出手绢给她擦擦嘴边的水渍。此举也没能叫喜儿回魂。喜儿无意识地把碗给他,朝西边看去。钟茉莉从院里出来。喜儿顿时精神了,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场。

    钟子孟连忙放下工具过来劝架:“喜儿,有话好好说。”

    喜儿停下,等着钟茉莉开口。钟茉莉很怕喜儿。但是为了婚姻大事,钟茉莉豁出去了,大声质问喜儿对梁秀才做了什么,梁秀才为何会说死也不娶钟家女。

    冰媒疾步出来,心说这个钟茉莉怎么胡说八道。但是她见钟子孟没有开口的打算,曹氏等人冷眼旁观,听说过喜儿傻的冰媒也不敢上前,担心喜儿误会她想帮钟茉莉,给她一巴掌。

    喜儿眉头微蹙,像是说我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你跟你母亲姓不就好啦?”喜儿道。

    钟子孟等人微微吃惊,可以这么吗。

    喜儿的神色告诉钟茉莉,可以!

    钟茉莉被喜儿不正常的脑袋搞蒙了。

    喜儿扬起下巴问:“还有事吗?没事滚犊子。我还有事呢。”

    钟茉莉意识到有什么地方不对,但是她一时没想起来哪儿不对。转身之际明白过来,姓是那么容易改的吗。

    “你怎么不改姓石?”

    喜儿:“二郎喜欢我姓郑啊。相公,你说!”

    近几日二郎精神大好喜欢逗逗喜儿,但也是在自家院里。当着外人的面沈二郎毫不迟疑地点头,证明小妻子说得不错。

    钟茉莉忍不住说:“他一个病秧子敢嫌弃谁!”

    沈二郎嘴角的笑意消失,钟子孟拉长脸,喜儿一个没忍住,上去给钟茉莉一大嘴巴子:“这么不会说话,别要了。”

    钟老三夫妻俩和曹氏慌忙上前。钟茉莉被她母亲拽到身后,曹氏伸手朝喜儿脸上挠。喜儿一把抓住她的双臂往钟老三身上推,钟老三下意识扶着老娘。

    喜儿看着四人:“一起打我啊?当我们家没人了。”

    沈伊人和小薇从果林最东边跑过来,盖因母女俩人在东边沟边扎篱笆。

    钟老三一看四对四,拽着老娘后退:“你怎么二话不说动手打人?”见村里人围上来,钟老三指着女儿的脸,“你们看茉莉被她打的。”

    喜儿挽起衣袖:“我还没打够呢。”

    村正过来:“怎么回事?”

    喜儿指着钟茉莉:“梁秀才说就是死也不娶姓钟的。我好心提醒她随母性,她问我咋不改姓。二郎又不嫌弃我,我改什么啊。她不想想是不是自己太丑,太没用,还嫌二郎是个病秧子。我不打她留着她过清明啊?”

    村正真以为喜儿性子急一言不合又动手。闻言很烦,钟老二钟老三想干嘛?今儿你来,明儿我上,当清河村是百戏场呢。

    “茉莉,沈二郎想生病吗?你平日里看起来很懂事,怎么净往人家伤口上撒盐?”

    钟茉莉:“可是就算我说错了,她也不该动手。”

    喜儿:“你是我女儿还是我外甥女?我家相公凭啥让你说嘴?”

    村正抬抬手:“各退一步,各回各家。”

    钟老娘曹氏大声质问:“就这么算了?”

    村正退出来:“你继续!我就看你敢动手。”

    曹氏不敢动,尤其小有为还递给喜儿一把扫帚。曹氏不敢骂喜儿,指着有为骂:“个小兔崽子,以前白疼你了。”

    小兔崽子反问:“你什么时候疼过我?”

    喜儿见钟老二一家过来:“她最疼你小堂兄,就是老二的小儿子。”看到金宝的母亲,“有为他大堂嫂,你说是不是?”

    钟老二的妻子邹氏怕了,昨儿吵吵半天,若非儿子拦着,儿媳妇就一个人回娘家了。邹氏推一把长子,叫儿媳妇回屋。到门边看到钟老二移到钟老三跟前,气得大骂:“耳朵聋了?家里一堆活不干,看什么呢?哪儿哪儿都能显着你。”

    钟老二被骂懵了。他小儿子过去把他拉进院。

    沈二郎看到这一幕忍俊不禁。

    钟子孟也想笑,这招挑拨离间可真好使。

    喜儿朝钟老三的儿子和儿媳看去,“小姑子这么不懂事,你们也不教教她。以后没人敢娶,你们就等着养她一辈子吧。”

    钟茉莉觉着喜儿诅咒她,气得脸通红,挥开母亲的手上前。钟老三一把把她拽回去:“回家!还嫌不够丢脸?”

    钟茉莉难以置信,她一心想嫁梁秀才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喜儿继续挑事:“梁秀才你是嫁不成了,趁着冰媒在这里,叫她给你找个庄稼汉吧。不然以后只能嫁老鳏夫啦。”

    曹氏指着喜儿发狠说:“再说一句试试!”

    喜儿冲她招招手:“你过来试试?”

    村正见周围人越来越多,烦的头疼:“二郎,管管你娘子!”

    沈二郎点头:“喜儿,累了吧?喝点水再继续。”

    这话喜儿爱听,拉着外甥过去,以免小孩被老太婆打了。

    村正无语又想笑,这个沈二郎还不如一直病着。

    喜儿这么嚣张,还很会气人,村正怀疑都是沈二郎教的。

    沈二郎给她倒杯水,喜儿咕噜噜喝完,沈二郎就叫她坐下,又递给她一杯水,叮嘱她慢慢喝,不必着急。钟茉莉跑不了。

    钟茉莉精心保护一个冬日的小脸气变形了。

    村正令众人该干嘛干嘛去。

    爱看热闹的村民不想这么快离开。可他们见喜儿忙着喝水,钟老三一家不敢过去,也意识到没热闹可看。颇为失望地交头接耳,三三两两一道回家。

    喜儿用碗挡住嘴:“相公,钟茉莉干嘛不走?看啥呢?又不是今儿才认识我。”

    沈二郎:“你给她一巴掌让她颜面扫地,她想给你一巴掌又不敢打你,又不想灰溜溜回去,只能这么干瞪眼。”

    喜儿:“村正都说了,梁秀才不会娶她。居然还怪我?给她脸了。相公,拿着碗,我再给她一巴掌,叫她两边的脸一样。”

    喜儿说话没有收敛,村正听得一清二楚,瞪钟老三:“还不回家?”

    钟老三面色不好,但是也不想再挨一巴掌。

    村正指着曹氏说:“我要是你立刻给她找个好人家嫁了。这事要是传的人尽皆知,你家就等着养她一辈子吧。”

    曹氏嫌村正目光短浅,嗤笑一声回家去。但她没有去钟老三家,而是叫读书多的孙子给女儿去信,给茉莉在汉阴郡找婆家。

    —

    春暖花开,秧苗长大该修田了,喜儿先帮钟子孟翻地,翌日钟子孟跟着她修田埂。田埂加宽加高,两人清除可以看见的杂草,堵住各种洞穴,在田地对角处开挖排水口。

    修田埂的时候不少村民帮忙,其实是为了光明正大偷师。以至于上午半天三亩田就收拾好了。

    下午,村民借走钟子孟的犁和牛。

    期间村正令他大儿子看着水车,挨家挨户灌水。否则一定会因为谁先谁后打起来。

    田里有水开始插秧,喜儿和姐姐姐夫下地。钟家只有三亩水田,不慌不忙两日就忙完了。喜儿娘家地多,钟子孟扛着犁,沈伊人牵着牛,领着喜儿过去帮着忙半日。

    郑家村的人又忍不住羡慕郑老汉一家运气好,摊上这么好的亲家。

    钟子孟被村里老人夸厚道,笑笑没反驳,更没有解释运气好的其实是他。家里有个喜儿,不知道日子多舒心。

    地里的活忙完,喜儿休息两日就叫姐夫编篓,她到河边抓小鱼。

    钟子孟叫闺女看着喜儿,他和妻子推着板车上县里看看有没有卖鱼苗的。

    夫妻二人到门外,村正过来,正是问他何时养鱼。村正一听说他去县里找鱼苗,就叫上加高加厚田埂的村民跟他去买鱼苗。村正觉着买的人多肯定便宜。钟子孟也是这样想的,就劝大伙儿一起去。

    沈二郎听到外面吵吵嚷嚷很是热闹,住着拐杖出去。

    喜儿不放心:“二郎,自己在家可以吗?”

    沈二郎:“我又不是小孩子。”

    喜儿真担心,盖因他身体弱的一推就倒。喜儿把铁锨和扫帚拿出来:“老太婆敢靠近,你就砸她。砸死了算我的。”

    沈二郎哭笑不得:“别说傻话,去吧。太阳升高天就热了。”

    喜儿拎着篓拉着有为。到河边把篓扔进去,系着篓的绳子绑个小棍,把小棍插在河边。喜儿往两边瞧瞧,看到几个钓鱼的,请钓鱼的帮她看着。

    小薇不禁问:“这就好了?”

    喜儿点头:“一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