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作品集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在线阅读 - 第三百八十一章 重用

第三百八十一章 重用

    见儿子狼狈的模样,虽然长孙无忌也觉得臊得慌,心中更多的却是心疼。

    这种打板子形成的伤治疗起来很麻烦,即使没有伤到骨头,但是肉都被打烂了,伤口很不容易痊愈。

    幸好现在还是冬天,不容易发炎起脓,若是炎热的夏天,儿子长孙浚这种伤势可不好挺过去。

    即使是这样,长孙浚臀部血肉模糊的样子看起来还是很恐怖,若是治疗不当,真有可能落下一个终身残疾。

    长孙无忌恶狠狠的瞪了禁卫一眼,勃然大怒道:“尔等真是无法无天,居然敢在太极殿外下如此重手?”

    说完,随即转头对着李二陛下说道:“陛下,您要为老臣做主啊!”

    掌刑的禁卫也是郁闷得不行,甚至忐忑不安。

    若长孙无忌真想对付他一个小小的禁卫,他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不过,都怪长孙浚这个好面子的家伙,一直忍着不出声,自己掌刑的力气才越来越大。

    求助似的看向李二陛下,禁卫知道,能救他的也只有皇帝了!

    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按照李二陛下的旨意行事。

    看着屎尿横飞、一塌糊涂的长孙浚,李二陛下皱了皱眉头。

    在太极殿外出现如此污秽之事,怎么也不可能心情舒爽。

    于是摆了摆手道:“辅机,这禁卫执掌刑罚,能够公正严明,吾心甚慰。”

    “作为宰相,就应该有容乃大,何必与他们斤斤计较?”

    “现在,应该让长孙千牛备身好好休养才是,不然怎能为朝廷效力?”

    本来长孙浚既疼痛又羞恼,见到李二陛下一行人出来,甚至想装晕过去。

    可听到李二陛下又许他为千牛备身的官身,顿时欣喜若狂。

    在他看来,自己刚刚被打忍着不吭声显然是蒙对了。

    即便被撤了校尉之职,可如今又被赐予千牛备身,实际上并不亏。

    于是忍着剧痛高呼道:“谢谢陛下恩典。”

    “既然如此,那你好生歇息,朕会让御医过来给你好生治疗。”说着,李世民转身走进了太极殿。

    随后又飘来一句话:“众爱卿还不赶紧进来?咱们把未议完的事情再议一议,忠义侯也一起进来吧!”

    虽然长孙无忌心头还是有些愤愤不平,但李二陛下都这么说了,他又能怎么的,只好应声允诺。

    对于儿子长孙浚更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本来还想从李二陛下这里多扣一点好处,哪知道这个儿子太沉不住气了。

    回到太极殿,除了长孙无忌,众人都憋着笑意,大家都不说话,显得有些沉闷。

    杨帆也有些无所适从,心中暗暗思量到底有什么事让李二陛下刻意交待他过来。

    于是进殿后,只能楞楞的站在一旁。

    李二陛下抬眼看了杨帆一眼,说道:“忠义侯刚刚被执行杖刑,也不好坐下,那就站立在一旁听着,稍后朕自有吩咐。”

    言罢,不理会一脸郁闷的杨帆,对着中书舍人岑文本说道:“继续讨论。”

    “诺!”岑文本诧异的看了杨帆一眼,赶紧应诺。

    这位忠义侯实在是太受宠了吧?

    居然能够在这种级别的会议上旁听,年轻一辈中,也只有他独一人了!

    而杨帆则乖乖的站到一边,不过心头差点骂娘。

    他真想说自己的屁股没事,赶紧给自己找个座位。

    毕竟满屋子的人都坐着,就让他站着,这算什么事?

    当然,吐槽归吐槽。

    上辈子虽然没有当过官,但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不可能一点常识都没有。

    显然,李二陛下是想培养他。

    眼前的人,除了岑文本这个秘书(中书舍人)级别最低。

    房玄龄、长孙无忌、李绩这些人全都是这个帝国的中流砥柱,可都是相当于后世常委级别的人物。

    杨帆能够站在一边旁听,也算是皇帝的恩宠了。

    这样的一个会议,所议之事必是极其重要的国家大事。

    他一个毛头小子得以就近聆听政要,这可不是一般的机缘和恩赐。

    当然,杨帆懂,在座的都是老狐狸,比他更懂。

    长孙无忌一边听着岑文本说话,眼光却忍不住往杨帆那张吊二郎的脸猛瞅,心头嫉妒得不行。

    自家儿子长孙冲作为长安城年轻一代的翘首,哪里不比这个混蛋强?

    可至今也没有资格聆听这样等级的会议。

    不要说其他年轻人了,除了他们这几个开国的老家伙,很多朝中重臣都没有资格参加这样的会议!

    更主要的是,这不单单是参不参加的问题,而是显示了一个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只有皇帝将你当作帝国栋梁之才培养的时候,才会允许旁听这样级别的会议。

    在场的人,全都是曾经李二陛下的左膀右臂,可说是他们一手把李二陛下推上皇帝的宝座,这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可杨帆算什么?

    虽然有一个灭国之功,但与他们这些开国功勋比起来,还是要差上很多的。

    更何况,这种级别的会议,即使是太子殿下也没有资格参与,李二陛下却特意将杨帆留下来,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这棒槌何德何能,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真让长孙无忌有点捉摸不透。

    一直以来,长孙无忌对杨帆其实并不是很看重。

    因为他觉得杨帆虽然有些小聪明,但行事还是太冲动了。

    治理一个国家,玩政治,可不是用拳头就可以解决的。

    当然,杨帆也有让他佩服的地方,就是那如同财神一般的敛财能力。

    帝国由于连年的征战和常年的自然灾害,最需要的就是海量的钱粮。

    毫无疑问,如果仅仅因为杨帆能敛财,就让他得到这么一个机会,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长孙无忌看来,若比才学以及处理政务的能力,儿子长孙冲比这小子强多了,也没见李二陛下刻意培养。

    长孙无忌哪里知道,虽然杨帆什么都只知道一点皮毛。

    谁让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呢?

    相比于长孙无忌的嫉妒,房玄龄则知道更多一些。

    毕竟杨帆这个家伙可是他和李二陛下一起挖掘出来的少年才俊。

    刚开始时,李二陛下就想要培养这小子,可是当初时机不成熟,这小子的底蕴太差了。

    如今杨帆有了灭国之功,也算是有了一些资本。

    今天之举,显然陛下这是要大用!

    如今自己已经六十来岁,又还能干上几年?

    若是在自己即将告老之前亲手培养一个青年才俊为帝国效力,也算是不负此生。

    李绩表现得最是亲善,咧了咧嘴,给了杨帆一个鼓励的眼神,谁让他家里还有一个对这小子心心念念的人。

    至于魏征,永远是那么一丝不苟,腰杆挺直、不见喜怒,似乎永远都是一副扑克脸。

    只有李靖最悠闲,眯着眼睛像听曲一般悠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从哪里跑出来的老顽童。

    帝国最有权利的几位朝臣此时形态各异……

    大殿内,只有岑文本一个人的声音传开:“自我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都是每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自从岁初陛下把科举考试改成两年一次,导致今年的科考并没有举行,以致于很多学子怨声载道。”

    “甚至一些人借机生出一些流言蜚语,抨击朝廷的决议,若不能将这些人彻底制服,以后必为心腹之患,明年的科考恐会生乱!”

    长孙无忌也收回心神,说道:“是啊陛下,因为今年科举考试推迟了一年,导致学子们多有怨言。”

    “特别是关中一带,甚至传出朝廷想废除科举考试的流言,若不加以制止,唯恐引起帝国的动荡。”

    李二陛下冷哼一声,脸色有些阴沉,他当然知道这里面的厉害关系。

    这些故意制造的谣言的人,都是一些世家的子弟罢了。

    如果实行新的科举制度,这些人便要与寒门学子共同竞争岗位。

    相比以前随便参加科举考试就能获得官位的舒坦日子,这简直就是从他们口中夺食。

    与其说是这些学子造谣言,还不如说是世家在后面推波助澜。

    要怎样才能让这些高高在上的世家闭嘴,即使李二陛下作为皇帝也是头疼的很,并没有想出好的方法。

    总不能以杀了事,治国可不是行军打仗。

    心里无奈的李二陛下随即看向了房玄龄,他想看看这位谋略出众的宰相是否有解决的办法。

    房玄龄此时忧心忡忡,微微一叹,说道:“陛下,众人悠悠之口,又岂是轻易能够封住的?更何况里面还有一些居心叵测之辈推波助澜。”

    “朝廷若是狠狠打击,反而会适得其反,微臣认为,应该找精通科举制度利弊之士来负责宣传和解读,让天下学子知道科举改革的好处,以及朝廷的苦心。”

    说完,隐晦地朝着杨帆瞅了一眼。

    别人不知道,可房玄龄却很清楚,李二陛下之所以对科举制度做出如此大的变动。

    是因为杨帆当时酒后的一番胡扯,虽然李二陛下为了保护杨帆没有说出是谁提出来的方案。

    在房玄龄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杨帆这个当事人出来解决才行。

    李二陛下当然也听懂了房玄龄的意思,只得狠狠的瞪了杨帆一眼。

    当初就是这混小子提出来的,可这小子说一半留一半,根本没有体系可言。

    李世民也是结合帝国实际,想了很久才强硬推出。

    哪知道,第一道难关便是遇到了世家的刁难。

    世家怂恿学子质疑和抨击朝廷新推出的科举制度,目的便是希望重新回到原来漏洞百出的科举考试上,让世家子弟持续获利。

    杨帆却郁闷不已,眼观鼻鼻观心,低眉垂眼一言不发,心头却暗暗吐槽:这事怪我啰?

    他当然不想出头去顶这个枪口。

    毕竟要面对的是天下所有的世家,杨帆还没楞到那种地步。

    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

    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

    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

    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最重要的科举内容是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要求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

    当然,能被推荐而来的,几乎都属于世家子弟。

    如今科举制度改革,寒门学子也能够平等的参与进来,定会形成对世家子弟的冲击,世家怎么可能让新的科举改革顺利推行?

    见杨帆并没有强出头,李二陛下反而欣慰的点了点头。

    原本就想要杨帆主持这项工作,只是害怕杨帆年轻气盛误了大事。

    哪知道出征吐蕃一趟,杨帆的性子沉稳了许多,让李二陛下更加坚定了心中的决定。

    口中却是另一番说辞。

    “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科举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若是这些学子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更应该花时间在读书学习上,而不是有独享其成的思想。”

    “不要说他们只会造一些谣言,便是当真聚众造反,朕也不会退让半步,哼,真以为朕的刀不利否?”

    不得不说,李二陛下就是那么霸气无伦,只要下定了决心,便生出一种虽千万人吾独往矣的气魄!

    见状,众人一起高声称颂:“陛下威武!”

    抚了一下短须,李二陛下又继续说道:“房爱卿的建议倒是可行,此事那便由新任礼部尚书杨帆暂时负责吧!”

    此话一出,杨帆不爽了!

    这又不是什么好差事,简直是把他放在火上烤,可没等杨帆出言反对,李二直接拍案决定:

    “此事就此议定,勿需再讨论,不过前些日子吴王殿下与忠义侯被刺杀一事,众卿认为该如何处置为好?”

    正在此时,百骑统领李君羡入内,李二陛下问道:“吴王殿下与忠义侯被刺杀一事,调查的结果如何?”

    李君羡躬身答道:“启禀陛下,刺杀所用的弓弩已经查清来历,确实是由军器监流出去的。”

    顿了一顿,李君羡又继续说道:“只是其中牵连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