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作品集 - 历史小说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在线阅读 -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81节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81节

    “有受伤吗?”卓思衡赶忙去扶,那姑娘看起来只有十五六岁大,很是纤弱,摇晃几下才勉强站稳,只是摇摇头,并未做声。

    卓思衡很想问她是哪位,怎么在自己家里,看少女打扮朴素的样子,大概是慧衡雇得侍女?然而看此女气质与神态,却更像读书人家的大家闺秀,娴雅自若不说,自站稳后便落落大方,也没有多余言语,更不毛躁惶急。

    更奇怪的是,卓思衡看她的眉眼,总觉得有点眼熟。

    这种圆润的鹿眼,匀称的额头,淡却适度的长眉,挺而翘的鼻梁……诶?等等?她怎么长得这么像自己?

    卓思衡吓得后退一步。

    那少女也一直盯着他的脸看,许久,她用还带几分稚嫩的声音犹豫着问道:“阁下可是卓家大哥?”

    “正是。”

    少女听罢泫然欲泣,当即一拜:“多谢大表哥差人护送照顾,爹爹同我才能平安抵京,他和二表哥此时正在等您,爹爹……他日思夜想便是与你们团聚……大表哥快随我去见他吧!”

    第120章

    慧衡、慈衡与悉衡三个人看着卓思衡、范希亮和宋露至站在一起,心里的感觉都是怪怪的……

    “为什么哥哥和表哥表妹他们仨站在一起……比咱们还像亲兄妹啊?”慈衡心里藏不住话,羡慕得问道。

    慧衡无奈笑笑,却也心中忍不住嘀咕,真的太像了!大哥和表哥还有表妹……他们的眉眼仿佛同父同母所出,上半张脸就好似造物一笔画就,线条柔和的勾勒都是不尽相同,那种看第一眼便能确凿的相似感,是他们家四个兄妹根本没有的。

    多少自己和弟弟妹妹,都稍微有那么一点羡慕的吧。

    卓思衡正拉着范希亮的手,两人好像自重逢便有说不完的话,饭后一直把臂相谈,而宋良永则始终含笑看着两个外甥,似深有所感,时不时暗自垂泪,每每此时,他的女儿宋露至便会在一旁殷勤安慰,她是全屋子年纪最小的孩子,举止却好似大人一般,卓思衡看在眼中酸楚在心,若不是巴山楚水凄凉地的磋磨,小小姑娘便不会被迫懂事。

    这期间的事,卓思衡也有许多话要与舅舅说。

    在范希亮给家里弟弟妹妹们分些灵州巴州和沿途带回的特产时,卓思衡请舅舅坐至内书房,二人相挨而坐,四下无人,宋良永才开口说些甥舅之间贴心的话:“见到你,就好像见到了我大姐姐一般……你像你娘多一些,真好啊。”说完眼泪又是盈满眼眶。

    宋良永与宋良玉不亏是一母同胞,长相极似,想来卓思衡未曾谋面的小姨也定然是同一副眉眼,才留下了表弟那般和自己相似的样貌。只是宋良永今年不过四十出头,却已是斑白华发面容憔损,透出的老迈和疲敝只在神情间一览无余。

    舅舅很瘦,个子也不是很高,一身朴素衣衫干干净净,透着股读书人的清朗,只是精气神到底因奔波和陈年旧伤而残损,唯独一双眼眸里光亮晶莹,始终在用那种母亲曾经凝睇过自己的慈爱目光注视过来。

    卓思衡心中暖意激荡,起身拜道:“舅舅,这些年外甥不孝,让您在外受苦了。”他发自内心的愧疚,如果不是范希亮尽心尽力,只怕自己一直没有办法替母亲了却此桩心愿。

    宋良永扶着他起来挨着自己坐下,拍拍外甥手背安抚道:“都说甥舅情近胜过叔侄,怎么和舅舅还说些客气的话,舅舅虽没做过你这样的大官,但也在官场走过一遭,怎会不知你与你表弟二人无有仰仗依傍独闯庙堂之艰难?你二人尚未立足脚跟,哪能顾及许多,舅舅心里明白,也不怪你们,可千万别自责了。”

    听娘说过,舅舅幼时便博览群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连爹这样读书人中的佼佼者都夸舅舅是可造之材,但受罪案牵连,舅舅最后只任了巴州剑门郡清涿县主簿,后又因腿疾不得不黯然离任。

    想及此处,卓思衡心中更愧,但又不想舅舅同自己一样神伤至身,只得笑道:“是了,要知道东汉末年掌权的外戚都是皇帝的舅舅,可见舅舅确实不是一般的亲。”

    宋良永忍不住大笑:“你读这样多的书就是为了说话时好让人驳不倒的么?好,真好啊,舅舅从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与你的表弟,眼看你们入朝为官都颇有建树,想必两位姐姐在天有灵也可含笑九泉。”提到自己的姐姐,笑容渐渐隐没的宋良永只剩叹息,“你自幼肩负家责,为父为母,其中辛苦难以言说,而你的表弟虽是在父亲身边,只是那样的父亲还不如没有得好……好在都已经过去啦!”

    舅舅为人说话都是通透,与他说话卓思衡心底仿佛有光照入,尤其是舅舅身上同母亲相似的那部分个性,让卓家几个孩子在今日家宴上都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今后舅舅就是住在自己家,我们一家终于团聚了。”卓思衡笑道。

    “哦对了,路上送我们一家至帝京的那个宋家子弟,当真是好孩子,咱们麻烦了人家,哪天我也要亲自再道谢一番。若不是他事事从宜,我身体路上不济,只怕也不能如此顺利与你们团聚的。”舅舅提到宋端时十分感激,忍不住提醒卓思衡道,“难为他这样的年纪,却能事事周全,就是他也一口一个舅舅叫我,倒是有点不习惯。”

    “舅舅,他家族谱同宋氏有些血缘,想借着国子监重整的机会入京念书求个功名,他叫你一声舅舅就是我的弟弟,今后也好入内从学,有个照应。”卓思衡解释道。

    “此事……会给你添麻烦么?”宋良永在路上得知卓思衡如今就在国子监做司业,怕是他为找人安置自己而欠下人情。

    卓思衡摇头笑道:“没有什么麻烦,他人多可靠舅舅也是见过的,我愿意同他一道,无须担忧。”

    宋良永这才稍稍放心,二人再话多年旧事,及至深夜,卓思衡才要舅舅早些安置,谁料范希亮也还未睡,就等着卓思衡同舅舅私下聊完与他叙话。

    “你后天就要启程赴任去戎州胜关,大半夜的不睡觉,咱们明天再说不也好?”

    “不好!今天要是不说,我哪睡得着?表哥,咱们多年未见,上次还是在建业匆匆一面,我不日便要述职北上,也好趁着这几天多与你谈谈心。”范希亮哪有半点困倦的意思。

    卓思衡嘴上担忧,可实际行动却是叫人准备多一套被褥到自己屋里去,“算了,咱们不聊一会儿你怎么都不肯去睡的,那就睡前说说话,我也确实有些事想和你说。”

    二人夜间也不再饮茶,一人一杯淡酒,伴着春夜月色共饮。

    “大哥还没贺你新婚之喜,今日恰好这杯祝上。”卓思衡举杯道,“可惜弟妹先去戎州替你打点,不然也该见见才是。”

    提到自己的新媳妇,范希亮的嘴角就拼命往上翘。当初他对婚事虽不是反感,心中仍是对家里肆意安排略有芥蒂,他不知继母与父亲所寻觅的姑娘是否是良配,但最终还是决定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毕竟太府寺少卿林璞大人的官声朝野得见,曾玄度又为此事专门受卓思衡嘱托去打探过,他家的二女儿林可蓉养在祖父母膝下,是极为孝敬贤柔的女子,想来她和表弟个性相似,卓思衡唯一担忧的是这对夫妻都太过柔和,难免要在他们家里受些气来。自己已经准备好在帝京去给表弟夫妻撑腰的卓思衡,听到的却是表弟幸福的笑声。

    “阿蓉也很盼着见见表哥。我们成亲时表哥尚在瑾州,实在遗憾。表哥,我从前担心听命于上,嫁娶不能随心意,难免要步母亲的后尘所遇非人……可阿蓉真的很好,还请表哥放心。”

    看他这样平和却幸福得谈论妻子,卓思衡也替表弟高兴:“总算你一件心事得了,天作之合大抵如是了。”

    “表哥,我从未想过保护一个人的感觉这样好。”范希亮将盏中淡酒一饮而尽,他酒量比杯盏还要浅,脸颊已是微微浮起颜色,可声音还是清净透亮,“成婚之后,我急着赶回灵州赴任,我怕她去到那里穷山恶水辛苦,就让她在家中。然而到底是我想事不够周全,竟将阿蓉留在我继母身边……”

    卓思衡一惊,嗨呀一声道:“你继母她对阿蓉定然苛刻,你该带着她赴任才对,即便再辛苦,也好过在此处离新婚丈夫这样远,又备受欺压的好。”他太了解范希亮那位后妈是什么德性了。

    范希亮也是惭愧低头,悲伤道:“是了,如果是表哥定能早有预料,而我那时觉得自己已然品级与父亲相当,又在州府还算得力,便想着阿蓉怎么也不会受欺负就是了,自己急着上路,也没有多思多虑。”

    “可是弟妹向你求援?”

    范希亮摇头苦笑道:“阿蓉个性……太像我从前,什么苦累都自己挨着忍着,怕给这个添麻烦怕给那个堵心,只会委屈自己。要不是她娘家姐姐来探望,见秋里午后日头毒晒,阿蓉还在被我母亲罚跪,说是侍奉不周,气得她姐姐同我继母吵了一架,她姐姐是林家的大小姐,养在帝京父母膝下,自幼优渥尊荣,和阿蓉虽是见得少情分不似我俩,可到底是自家妹妹,怎么都看不过眼,她也知道闹过后不是办法,便暗中要夫婿给我写信告知此事,我这才晓得做错了事,忙派人去接。”

    “你继母会同意?你官途坦顺,她儿子连个科试都中不上,这才将气都撒在你妻子身上,好容易捏住个软柿子,怎么会轻易答应你们团聚?她怕是看你们过好日子比她自己受苦都难受。”卓思衡听到这里也忍不住跟着表弟揪心起来。

    “她当然不愿,拿出孝道来说事,我早就料到安排好回话,她说孝道,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弟弟还未成亲,我是长兄,将妻子晾在家中自己赴任,哪来后继香火?只这一件事她便不占理,听完后恨恨作罢,也闹不出什么花样来。再加上我那个妻姐也是个做姐姐的女中豪杰,三言两语威胁下来,她想不放手也只能放手。”表弟慨叹道,“阿蓉到了灵州见了我,才痛哭出声,我心中愧疚,不怕表哥笑话,当时恨不得自己替她受这个委屈,心里除了往后对她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根本没有别的念头了。”

    “这是应该的。”卓思衡笑道,“你们小夫妻本是最亲近的人,你们是要相互扶持走完这一生的,若没有这样纯粹真挚的心意,今后柴米油盐哪能得度余生?”

    谁知范希亮听完却哈哈大笑道:“表哥,你好像自己成了亲似的,这好像是第一次我先你一步的事情了。不知道表哥的缘分到底什么时候会来,还是你一心只扑在政务上,也不肯看看身边的好姑娘。”

    “婚姻之事也是看缘分的,月老还没替我准备红线,我急什么。”

    卓思衡仰躺枕臂,一副乐得心安的样子气得本是半靠的范希亮蹭得坐直:“胡说,有些缘分就是要自己争取的,差一点也不行,常言道,天助自助者,表哥你怎么就知道月老没有给你牵好线,但你偏偏扯也不扯,叫那边姑娘苦等芳华?”

    “哪有谁家姑娘为我苦等?我怎么不晓得?我又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来天降的姻缘,不如顺其自然。”

    “你这样子就算了!别耽误我两个妹子和悉衡弟弟的大好姻缘!”范希亮难得在卓思衡面前硬气一回,也拿出哥哥的架势来。

    “我又没不让他们成亲,要是有合适的人选,那我当然乐得。”卓思衡见范希亮酒劲儿上涌,哭笑不得道,“好了好了,总之我会时不时拉一下手上的红线,看看能不能拽出哪个撞上我这只死耗子的瞎猫来,你呀,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到了戎州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虽说如今天下大定并无战乱,然而戎州到底是边关地界,你是常平司提举,互市的安定你要把握,商旅你要照看,杂居之地税银难收人人都知道,你心地好心肠软,可别到时候让朝廷怪罪。还有,戎州还有边安军治监的大军驻扎,平常交往通来要小心谨慎……”

    卓思衡说着说着,范希亮没有了声音,只迷迷糊糊翻了个身,卓思衡看见后只是低头一笑,心道如今的表弟再不似当初,自己这样多思多言的事他心中想必早已有数了。于是起身为范希亮盖好掖紧被子,只听他半梦半醒之间喃喃道:“有个家感觉真好……”

    需要自己回护的表弟,如今也能保护家人了,卓思衡靠在床上,满怀欣慰入睡。

    第二日,卓思衡来不及同家人一道用早餐,今天是小朝会的日子,又赶上春坛结束,好些事情都要向皇帝汇报。

    慧衡也是一早就出了门。还好安顿家人有慈衡帮忙,如今慧衡编纂书籍到了收尾,也是顾不得家中琐事,卓思衡更是忙得不必说,而慈衡则凭借在瑾州管家时积累的经验开始大展身手,卓思衡看她事事做得条理畅明,也是放心。

    小朝会虽比不上大朝会百官云集,但各衙门枢机皆至,五六十人站在崇政殿里,放眼望去也是热闹,这些人都在安静听卓思衡汇报春坛的工作。

    这是他整顿学政以来交上的第一个答卷,皇帝满意,群臣大多听完也很满意,但偏偏有人要唱反调。

    新任户部尚书冯鉴站出来道:“启禀圣上,臣以为春坛旷日持久两月有余,国子监入不敷出,讲学期间提供传餐、各位座师来往车马官驿招待、修葺屋邸以迎众士,除去修葺屋宇外,其余两项皆虚无缥缈之费,仅是这三项便花费甚巨,今后是否有必要再起此事还望再议。”

    卓思衡还记得自己八年前身为新科状元得点翰林院侍诏,参加朝会的第一课便是眼前这位当时还是户部主事的冯大人同对头太府寺官员的吵架盛况,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可是八年过后,卓思衡的吵架本领已不可同日而语,眼前这位过去的“老师”只会是他的手下败将。

    “圣上容禀,春坛所耗用于三处,其一,各地学子入京听学,于国子监传餐,此视为圣恩鸿博之举,学子皆戏言,本未中进士,然食君之禄便为天子门生,正是此举。虽是戏言,但也出自于心,天下士人之心皆入圣上执掌,此花费难道能说缥缈?”

    卓思衡掌握了文官吵架的精髓,先拆解,再针对,而且他说话一贯和风细雨,慢慢悠悠不急不躁,若是跟他喊起来,便好像显得素质很低。

    “其二,座师往来车马虽是确凿花销,但沿途馆驿招待学子却是实实在在的银钱收入,数万学子慕名而来,沿途所费岂不也是纳入?两者相抵的账目,不知冯大人是否有详细明算。”

    冯鉴瞪着眼张着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但卓思衡还没说完。

    “其三,修葺屋邸并不只为一时所需,今后国子监若再招揽贤才仍需扩院张庭,总不能因为地方不够便缩减生员,岂不为天下士人所寒心?”

    卓思衡慢条斯理的话仿佛好言相劝和耐心解读,他深知户部和吏部都有郑镜堂的旧部,他不能态度急躁留下话柄,只能以表面的和缓来冲淡上次风波的影响。若是他急功近利对唐氏一族与郑氏余党穷追不舍,皇帝必然疑心,暗忖他怀有别意,到那时怕是也不愿站在他这边推行学政新革了。

    冯鉴听完立即捉住卓思衡话中的漏洞,不屑道:“卓司业以此年纪在学政一任也算出众,然而银钱度支相关却未免太过自信。只说这些花销皆是有用之费,却不考虑国库库银与其他国事开支的花销。我且问你,可知今春为防备北方五州凌汛国库支出多少?南方四州春耕维调水利又有多少银钱水一样淌出去?百姓民生之计大过天,酸儒之费又有何脸面与其相提并论?”

    这话就显得尖锐很多,相当于直接将两种花销对立起来,若是真细细比较,只怕卓思衡就会落得个“哗众士林、图名清流”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过,曾玄度心道不好,正想如何化解时,却见卓思衡不慌不忙接上了话。

    “皇上,臣今日确有一奏同时事关学政与民计。”

    皇上一直保持非常优雅的看戏状态,只是随着二人的言语时不时点头蹙眉,非常配合,他显然打定主意看最后讨论会发展到哪一步,不料卓思衡忽然横生枝节,此时他也捏了把汗,担忧春坛和学政因此而被打压,又不愿国库真的受其影响有碍重费。

    但卓思衡已然开口,他只能道:“说说看。”

    卓思衡行了礼,自袖中抽出一折,双手奉上,由胡百川转递上去时,他直起脊背,用在场每个人都能听见听清的音调和吐字说道:“此乃本次春坛的收入总揽,国子监自计春坛耗费银钱七千四百两余,纳入一万九千二百两,净剩一万一千八百两,国子监请旨能留下一千八百两用作阔充屋宇以待来日之用,其余一万两皆数尽缴府库,也是读书人为天下黎民之民生所计献一份微薄之力。”

    皇上与其余官吏皆是震惊,没人敢相信这样一个纯粹花钱的活动居然能赚这样多银子?难不成那些穷儒还能盘剥?

    “不可能!这定是之前户部拨银所余!被你拿来充装门面!”冯鉴怒道,“圣上请明鉴!”

    卓思衡笑了笑,将银子的来历和盘托出:“冯侍郎此言差矣。国子监也有自己赚银子的门道,若是总让户部府库出钱,难免像今日一样被排揎,这还是小的,若是弹劾奏上,那国子监官吏哪敢到圣上面前奏对?不过还请圣上及诸位大臣放心,此银并非盘剥而来,乃是出刊行印的纳入。”

    “出刊行印?”皇帝看着账上凭空多出来的银子也是一头雾水。

    “本次春坛共举行讲学五十三次,又有经筵一十五次,加上国子监太学内又有各位座师的雅集相聚,每次会况都有专人秉笔记录讲坛内容,分次辑录成册,由著文局校对刻板,刊印天下,此举不止为谋利,更为方便不得成行入京的学子能够共襄盛举,各州卖出本数不计其数,收入已明录在册。除此之外,每次讲学后云集学子所书之观感屡有佳篇,俱已收录编撰校对后刻板刷印,雅集诗画亦有别卷出印,想必很多大人家中已有收藏。臣不敢说此些书刊能比一时纸贵,但风靡各州书肆茶舍却是实情,账目俱在,尽可审阅。”

    说完他坦然接受四下投来的惊异和钦佩目光,却表现得非常恭谦,也不再攻击冯鉴。

    因为已经输了的对手便没有再纠缠的必要。

    其实卓思衡很想出些什么《明年科举前哨站:看看各州尖子生如何写应试文章》《国子监真题集》、《太学密卷》、《天下名师讲堂课后练》、《二十七州套题》、《春坛满分文章大全》之类的刻板刊印发行,但他觉得这事儿还得慢慢来,毕竟天下读书人刚掏过钱,总要等一等再实行他的国子监自给自足计划。

    毕竟,还有什么比卖给考生的参考书更赚钱的呢?

    卓思衡回忆起自己当年刷过的题,百感交集。

    崇政殿的朝廷大员们听完却不是百感交集,国子监能赚钱这件事就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范围,每个人都惊异于此事的可行性,无人言语一二。

    最后还是皇上最先从震撼中缓过神,叹道:“有此良策,春坛想必再无异议,今后学政一事你务必尽心竭力。”

    第121章

    敲竹梆的吏员踩着回廊上的木板条,一次次通报距离考试结束的时间。投入此次考校之用的屋室共有八个,寻常用来传习诵课,此时里面坐满了奋笔疾书的太学生,时不时从窗格门里传出急促焦躁的磨墨声。有人早交答卷,意气风发或推或拉开糊了明纸的门,昂首迈大步走下台阶。

    不一会儿,最后一串竹梆连响宣告此次考校结束,所有卷子都要一并糊名封录再由专人誊抄后交由国子监选出的八位博士审阅,流程犹如科举般一丝不苟。

    但这只是国子监太学的一次摸底考试。

    这个词对于太学生过于新鲜和惊悚,他们听卓司业说出来时便有些不详的预感。

    春坛过后,国子监太学不管是师资还是生员都得到极大补充,尤其是学生,各州五十余名优秀学子的加入,让原本充斥腐朽懈怠气息的太学顿时竞发出韬奋之感,而因此名声大噪的太学也重新笼络了世家官宦的信任,好些人重新将孩子送了回来,不过他们其中也有因看圣上重视国子监才刻意为之。

    但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时之间国子监太学多了一百余名新生,加上之前的百余人,一共三百太学生的数字已经接近太宗一朝太学的规模。可问题也接踵而至,这样多的学生要一起授课基本无有可能。

    这时卓司业站了出来,他提出一个方案,进行一次从考至判完全模拟科举的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摸底,然后根据成绩排次分批,由不同博士与师傅任课,穿插安排课业与时间。

    太学人满难治的问题倒是解决了,可太学生却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