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骗稿费
书迷正在阅读:一人之性命双全、诸天影视:从截胡柴郡主开始、都市狂少、我的女儿居然是重生者、快穿:打脸白眼狼后我暴富了、异能?和我想的不一样、谢邀,身在车万,无限挑战!、末世大佬重生七零年代养崽崽、农家小福宝带领全村开挂了、长生不死:在异界当刽子手斩神魔
在英伦的马远,终于拆封了江阳的新书。 江洋科幻新书。 这书在国外还没有出版呢,不过已经有出版的消息了,在《查令十字街84号》、《小王子》和波洛系列以后,江洋的书很畅销,积攒了一堆的拥趸,书不愁卖,所以出版很快。 但相对于中文版,肯定还是慢很多的。 正好。 马远上次他们去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时候,发现那是一家咖啡店,然后咖啡店里正举办《小王子》读书会,咖啡店的老板尝到了甜头,专门组织的。 他们一行人受启发,回来以后组建了一个读书兴趣小组——他们去的那几个人,本来就喜欢读书,现在正好凑到一起。马远在里面地位还不错,因为他可以第一时间分享江阳新书。 但也不只是分享江阳的书。 前天,马远分享了一篇关于中秋的文章。 正好在白天用上了。 他跟那位偷中秋节的韩留学生吵了一架,大获全胜,气的韩留学生小眼都变成大眼了。 现在马远唯一担心的是,下次俩人得争江阳的祖宗是不是国人了。 江洋新书是科幻,他早知道了,甚至还是最早一批人知道的。 但今天才真正看到。 现在夜深了。 马远打算看这本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这边严格意义上来说,中秋节的月亮还挂在天上呢,他跟国内的女朋友聊了一会儿天,聊兴奋了,现在睡不着,现在正好看一本家乡的书来排解一下乡愁。 马远刚翻开第一页,忽然聊天软件响了,有人在@他。 马远打开聊天软件。 读书兴趣小组的一位组员。 她叫黛西。 她不是那位要纹小王子的女留学生,是英伦本地的一个大学生。 她的一个朋友把她拉进来的,因为她特别痴迷波洛和江阳。 很痴迷的那种。 黛西说,波洛系列特别符合她这英伦女孩的口味,符合的不得了,就是那种能精准地挑动她F和H中间那个点的符合,只要抱起波洛系列的书,她沉浸在那个世界,就觉得特别爽。 黛西也很疑惑,为什么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写的书能这么挑逗她。 “就好像他特别懂女人心,懂我们的口味——” 黛西指的是她,还有她外婆,她母亲这些英伦女人,“我喜欢推理,我妈并不怎么喜欢推理,可我妈痴迷波洛的劲头一点儿也不逊色于我,闲下来就读一页。” 黛西在跟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无伦次,不是激动,而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喜欢。 马远觉得也正常。 在这边生活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江洋的波洛在这边有很多女读者,超过福尔摩斯肯定不可能,但在余下的推理小说中,女读者最喜欢的推理小说,波洛必占上风。 马远觉得跟小说中详细描写了许多这边的生活细节有关,让人更有代入感。 还有就是,江洋在书中,写这边的女性写的很出彩,就以《罗杰疑桉》中的医生姐姐卡洛琳为例,很多人喜欢她,就连波洛在书中都很关心她。 黛西在读书会跟马远关系挺近、 主要因为她是一个饭圈女孩,希望马远在中文网络帮她收集所有关于江洋的消息。 她还很博爱,在得知江阳已经结婚以后,还喜欢上了大魔王,尤其在得知《Letitbe》是李鱼为江洋新书写的歌以后,她恨不得把这俩人锁死。 不过—— 她现在喜欢《夜的第七章》,觉得大魔王贼酷。 黛西在聊天软件上发了一张截图,是一本文学杂志,杂志封面上提到了江洋的名字。 “咦?” 马远想不到江洋在杂志上还有文章,这可是稀罕事。 他打算明天去买本杂志,然后顺嘴问了一句:“怎么样,是小说?” 对方回答:“短篇小说,棒!” 马远眉头微皱。 作为江洋的狂热粉,黛西对江洋书的评价就跟咖啡店的咖啡一样,只有棒,很棒和偶买噶这三个评价,不存在差评,这棒已经是黛西对江洋最低的评价了。wap..OrG 马远:“很不好?” 黛西觉得也不算不好,就挺有想法:“一个人生下来是老头,然后倒着过完一生,最后变成婴儿去世的故事。” 马远觉得这题材挺不错的,有着江洋一贯的脑洞,一看就是出自江洋之手,“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黛西:“除了这个创意以外就是流水账。” 唯一令人感慨的或许是最后的死亡,书的主人公本杰明变成婴儿,在一无所知中死去。 黛西还给了马远发了个链接。 马远点进去,跳转到了社交媒体上,一个认证过的作者马丁就这本杂志发了一篇推文:“《返老还童》这个短篇,纯粹是江写出来骗稿费的!” 下面很多人赞同。 也有不赞同,觉得这篇小说的创意还是不错的,就是没怎么费心思的写。 马远觉得这是个黑粉吧,这不还是骗稿费。 他继续往下看,终于找到了一个还算中肯的评价,说这篇小说简短精悍,流水账的内容让小说缺乏趣味性,但创意和故事荒诞而又真实的写法,让人有不少的思考空间。 总结下来就是,这本小说出现在这片杂志上勉强够格,不算骗稿费。唯一问题可能是文章在杂志中占了重要位子,而这位马丁的作者文章被放到了不起眼的位子,所以不忿。 但现在这年头,文学杂志不好过,用这办法刺激下销量也无可厚非。 谁让现在很多女读者,见到江洋的名字眼睛就冒光呢。 其实这事儿在杂志社也有很大的分歧,最终才这么决定的。 *** 船终于到了码头。 江阳差不多了,不是差不多人没了,也不是差不多适应了,而是吐的差不多习惯了。 在船上的时候,江阳觉得船在左摇右晃。 等到了陆地,觉得陆地在左摇右晃。 李清宁搀扶着江阳,李父和李母走在后面,正滴咕江阳那一笔字,本来以前就写的不好,但还能看清写的是什么,李母看在剧本不错的份儿上没吭声。 可船上写的更不好了,她想看新写的那一段,还得让李清宁在旁边补充翻译。 李母纳闷:“你闺女怎么看得懂?” 李父只能说:“心有灵犀吧,但比咱俩还差一点。” “倒也是。” 码头上不断有人跟他们打招呼,“清宁回来了”,“李叔,这是你女婿啊,长的真俊”,“老李,晚上喝酒啊”,这小镇主业还是打鱼,但也有为了旅游业而努力,譬如一出码头,就有指示牌,指明李鱼外婆桥在那儿,提到的市场,最喜欢的鱼在哪儿等等。 市场就在旁边。 全是渔民打上来新鲜的海鲜,便宜,买了以后可以直接拿到旁边的餐厅加工。 李清宁这可真是到了自己地盘。 一路上有人送海鲜的,有人让她去吃饭的、 出码头后不久,就有人鸣笛,李父的堂弟开车来接他们了。程砚秋的开局失业,我让歌坛大魔王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