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作品集 - 历史小说 - 临高启明在线阅读 - 四百零三节 新生活的开始

四百零三节 新生活的开始

    “……就说这清节院,三十年的时光,里面住过多少节妇,我都记不清了。虽说也有几个节妇能熬到孩子成人来接她出去安度晚年的;大多数的人呢?十年二十年,两眼一睁能看到的就是院子里的四方天。每天睁开眼就数着时辰等天黑的熬日子,熬到熬不动了,抬出去往化人厂一送,一辈子就算是完了。每回送尸都是我跟去照应,到化人厂办事。就瞧着这一个个好端端的女子,在这里活活的被关杀了……到底图个什么……”

    说到这里他自己也不觉有些泪花了,毛修禹擦了擦眼角,笑道,“惭愧,惭愧。”他又道:“这回大家有了归宿,我瞧着,还有陆所长还有这位陆同志,心里都欢喜――好似大伙都是自家人一般的高兴……”他说到这里,陆橙禁不住泪珠滚滚:她在济良所里费了多少心血,吃了多大的苦头,此时听毛修禹这番话,真是五味杂陈,大有知己之感。

    “所以说,大家都是有福之人呐!”他说道,“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大家莫要流泪,今后你们的好日子长着呢……敬你们一杯!”

    珍姐拿着行李,随着队伍走出了黄华寺的大门。

    午后的阳光亮堂堂的,照得人几乎睁不开眼睛,身上暖烘烘的。她抬起头来看着新换过匾额的山门――十五年里,这是她第二次走过这里。第一次,是她背着才满周岁的儿子,跟着这里的管事婆娘,走着雨后的泥地,从城里一步一滑的走过来的。她还记得,那天的天气也是这么好,可是她的心却是愁云笼罩:死了男人,家里一贫如洗,还带着个才满周岁的儿子。走投无路听了旁人的劝说才来里守节。

    这一来就是整整十五年,十五年里,除了她哭干了眼泪,把儿子小小的身体抱到后面去火化那次之外,便再也没出过清节院的大门――遑论这黄华寺的山门了。管事的孙嫂子有一回很骄傲的说,这清节院里从前有过守寡五十年没出过院门的节妇。

    珍姐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活着从这里出来――儿子已经死了,她最后的希望也破灭。唯有她死后送到流花桥化人场的时候才会被从这里抬出去了。

    院里的日子,长得象没边,每一刻都好像是在苦捱,却又快得象闪电,一眨眼,她已经在这里待了整整十五年了。澳洲人打近来的时候,当初入院的时候在的那些节妇们,大半已经不在人间。

    苦呀……这是节妇们常年念叨的一句话。吃不饱,披星戴月的纺纱,都是苦,可也不是熬不住的苦,真正的苦是前途茫茫,不知道归宿何在的苦。我真得要在这里住到死么?珍姐不止一次的在入睡前问自己。许多女人大约也问过,有些人捱不住这苦闷,疯了;有的干脆在屋后的树上挂上一条裙带让自己解脱了。

    许多人信佛,念经,祈求来世。珍姐也跟着一个老姐姐学念过经,可是一点也不能解脱胸中的苦闷。这茫然无边的日子到底还要过多久呢?有时候她觉得真不如死掉――唯有死亡才能解脱这漫漫无边的苦海。

    没想到,她还真得脱出了苦海。她贪婪的望着山门外的世界,有了再世为人的感觉。

    身边的姐妹们,也一个个的在山门前停住了脚步,迷惘的望着外面的世界,不敢迈出步去――她们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太久远了。

    “大家不要发呆,赶紧走啊,班船可不等人啊。当心脚下。”负责护送她们去临高的陆橙见状催促道。

    山门的另一边也出来了一队拿着行李的女子――这是准备去广州城“学员”们,比起“节妇”,她们要活泼许多,一路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脸上都带着欢快的笑容。

    陆橙一面维持着秩序,一面催促着大家快些走。这时候他忽然发现在山门旁两个穿着干部服的人很是眼熟,再仔细一看,却是王君和杜易斌,两个人站在墙角的背阴处,不注意的话根本看不到。

    她有些吃惊,刚想开口,却看到王君把一个指头按在双唇上,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陆橙只好不说话了。

    他们是听到了今天是妇女们出发的日子,特意赶来送行的。然而到了山门口,王君又改了主意:

    “我们就不要进去了吧。”

    杜易斌不解:“到都到了,为什么不进去?”

    “进去之后无非又是讲话,然后大家高呼元老院万岁。有点腻味了。”王君笑道,“咱们也不贪图这几句万岁。”

    “不过这样怎么能体现出元老院关怀她们呢……”

    “我们的关怀她们肯定记得,”王君说,“就算我们死后很久,也会有人记得。”

    “那就回去?”

    “来都来了,就目送她们离开吧。算是我们最后的一份心意了。”

    于是他们就默默的站在墙角,看着妇女们整队离开,比起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单身妇女”和“学员”的精神面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君忽然想到:妓女和节妇,多么水火不容的两个词汇,完全没有交集的群体,此刻却都在元老院的恩惠和祝福下,要走上新得人生,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让王君感到荒诞的了。然而他又暗暗的感到高兴――我们把多少人从命运的泥塘里挽救了出来,自己来到这个时空,获得了旧时空无法想像的地位和财富的报酬,然而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却是任何地位和财富都不能比拟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元老院才能忍受这么多年的辛劳、寂寞和危险。一步一步的向前推动着历史的车轮。

    他忽然发现杜易斌在擦眼睛,笑道:“怎么?高兴的眼睛里进沙子?”

    “没有,不是,你别瞎说。”杜易斌放下手帕,“我是高兴!D日到现在都快八年了,我是头一回这么高兴,从来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这么有意义――其实我开始只是想给工人找老婆而已――现在我明白啦: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了。”

    王君心想其实我何尝不是呢?当初响应杜易斌的备忘录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在元老院里刷一点存在感。然而此时此刻,这点存在感又算得了什么呢。

    陆橙也好,珍姐也好,其他妇女也好,谁都没听见他们之间的谈话,更不知道他们的内心活动。她们脚步轻快,踏上了前往新生活的道路。

    方非拿着手里的文件,脸上带着一抹苦笑。

    自从上次策划主办了“公祭大会”之后,这回又轮到他办“集体婚礼”了。

    一般总觉得婚礼总比丧礼要好――起码喜庆,然而这集体婚礼,是典型的不给米还得煮饭的活。刘翔给他谈项目的时候,核心就是“即要好又要省”,讲了一番这集体婚礼对“新生活运动”的意义,对妇女解放的好处,还有种种宣传上的好处……所以必须办得声势浩大,让广州市民“耳目一新”;但是后面又反复强调“经费紧张”,要勤俭办事。

    在方非这个老策划眼里,搞活动一贯是有多少钱出多大的效果,没有钱要出好的效果,最终都会搞成不伦不类。

    而且17世纪可用的技术条件有限,很多国内大型活动常用的手段都用不上――连挂彩色灯泡这种最老土的手段他们也没有。

    广州没有电,也没有临高那样的公共照明系统。夜间活动照明就成了大问题,婚礼没法在晚上办,所以婚礼只能安排在白天,至于所谓的“夜游珠江”和放烟火。船和烟火的问题相对好解决些,白鹅潭上有很多豪华画舫,大多是行院的。因为清理风化业的关系,不少行院被关闭,画舫也被没收,转交给紫明楼娱乐公司。让紫明楼拿出来几条船出来免费用用是不成问题的,只是21世纪的珠江夜游看得是沿岸的夜景灯光,17世纪的白鹅潭周边可没什么万家灯火,过去大户们在白鹅潭夜游多半是饮宴听曲作乐。天都黑了新婚夫妻上船能看什么?治安问题也不好解决。wap..OrG

    方非有心想去掉这条,但是刘主任交代工作的时候特别说到了“水上游”项目,自然不能在自己手里给毙掉。思来想去,只有放在白天了。正好格子裙俱乐部的几个大佬非要“演出”,干脆就在大世界的码头上搞个水边公演,让新婚夫妻们观看,也算是“宣传了新文艺形势”,至于游船上用得点心什么的,可以叫张记食品赞助,饮料钱也可以由他们来支付。

    但是白天的婚宴呢?虽说刘翔说“不要大吃大喝”,问题是在17世纪这个多数人吃不饱饭的时代,光讲仪式感、情调的婚礼是不可能给群众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反而会给老百姓“元老院驭下刻薄,办婚礼连宴席都不肯摆”的看法。

    下次更新:第七卷-两广攻略篇131节吹牛者的临高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