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作品集 - 历史小说 - 临高启明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四节 第一次贷款

第一百五十四节 第一次贷款

    王四娘一回来就显出一种和往日不同的“财大气粗”。据去过院子里做零工的村民们说,养蚕的屋子全是一水的砖瓦房不说,铺地用得都是方砖――村子里大多数人住的房子只是夯实的泥地罢了。

    沈开宝家隔壁的多多娘和王四娘的娘家是一个村的,关系也比较好。沈大夫妻二个一回来,她就跑去了。她家的孩子多,家累重,便在王四娘家做起零工来了。据她说,这沈家的蚕房考究的地方太多了――可不仅仅是一个方砖铺地。

    “……那蚕房里的窗户,外面全部罩着纱窗罩子!”多多娘蹲在溪水边洗衣服边说她的见闻,说得眉飞色舞,“那么长的蚕房,前后墙都开大窗户,光这些窗户的纱窗罩子就要用去多少纱,真是作孽!”

    她嘴上说作孽,与其可一点没有“作孽”的感觉,倒像是洋洋自得的吹嘘,似乎连带自己这样打零工的都一起“高大上”起来了。

    旁边听她说话的人笑了起来:“多多娘,你吃了王四娘家几碗冷泡饭萝卜干,连个蚕室都要帮人家吹。”

    “吃泡饭?”多多娘眼睛往上一挑,“你连泡饭都吃不上呢,四娘家给我们吃得可顿顿是干饭。”

    溪水边立刻引起了一阵羡慕的啧啧声。蚕季将临,青黄不接的当口,各家各户的老底都快要没了。能混着杂粮米糠喝碗稀饭应付已经是村里大多数人家的常态了。有的人家从月初开始就不得不从外村条件好些的亲戚家借米了,赈荒局也发了些救济米,不过这米的质量很坏,要在往日,那是连猪都不愿意吃的粮食。就是拿来熬粥也顶不了饿。

    多多娘似乎被这样的气氛所陶醉――她难得成为“溪边恳谈会”的主角,继续吹嘘着在王四娘家打工的见闻。

    王四娘家的蚕房实际就是按照李幺儿在凤凰山庄修建的育种场同一个设计理念建造的。当然设备远没有山庄里的那个那么考究,甚至比山庄脚下的慈惠堂的蚕场的用房还要差一些。大面积的玻璃窗、百叶窗之类太具冲击力的东西一概没有,催青室里也不安装铜管冷热空调。不过其他设施都是按照标准来修建的。

    这些设施按照旧时空标准只能算“瓜菜代”,但是在本时空,已经是蚕农们做梦也想不到的“豪华配置”。

    正好沈开宝路过溪水边,眼见着多多娘又在吹沈大媳妇,他心里一阵光火:原本他对这两口子倒也没什么过不去的地方,特别是他们倒霉之后,还隐隐约约有点同情。自从他们风风光光的回来之后,他就满心的不自在,总觉得沈大二口子“不该这个样”。

    “不该这个样”,具体应该什么样,沈开宝自己也不知道,总之,每次一听到有人说这二口子,他心里就来气。现在听到多多娘又在吹嘘,忍不住说了一句:

    “养蚕搞这些花哨的东西做什么?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养得,她王四娘弄个‘新法’还能养出个仙蚕来?白糟践东西,要有报应!”

    沈开宝吹胡子瞪眼的一番话,让一溪的女子们都有些吃惊,这溪水边女人之间聊天,男人向来是不闻不问,更不会插话。他这“横戳枪”一时让众女人都蒙住了。

    他开了这一炮,也觉得不大妥当――和女人们一般见识做什么?白掉了自己的“身家”。气鼓鼓的转身就走开了。

    “自己没肉吃,也见不得别人吃肉!”忽然身后那群女人中间有人轻声骂了一句。

    听声音大约就是多多娘。沈开宝顿时气得筋都胀了起来,但是却没法发作――他都是五十多的人了,和女人吵架传出去给村里的人要笑话死。

    耐着一肚子的气,回到家。家里的女人孩子们都在廊檐口糊“蚕箪”。他老婆和大庆媳妇的手艺很巧,把新买来的“广东纸”糊得很平贴,沈开宝多少放了心――他一直怕自己贪便宜买来得广东纸不合用,闹出一个笑话来。

    糊好得“蚕箪”上品字型的再糊上三张小小的花纸――那是一块儿买来的:一张印的花色是“聚宝盆”,另两张都是手执尖角旗的人儿骑在马上,据说是“蚕花太子”。

    糊好得“蚕箪”放在太阳底下晒,这也是多年来老规矩了――照着老规矩做总是不会错的。沈开宝想着。大庆媳妇在作裙上拍了拍手,说:

    “阿爹!家里一点米也没有了,连大麦粉都快光了……”

    “赈荒局发得米呢?”

    “总共只给了三十斤米,里面小一半是灰沙谷壳,一家子人能吃几天?”zWWx.org

    沈开宝也想不出办法,街上的米倒是有,也没有灰沙谷壳,可是一斗三钱的价格,是他们绝对消费不起的。家里的几个钱,还得留着要紧的时候买桑叶用。

    往年这个时候,村里借一点,大庆媳妇到娘家借一点,再去街上相熟的店里赊一点,这一个月好歹能混过去,只要春蚕登了场,就算是熬出头了。

    但是去年的旱灾弄得家家户户都是穷精光,想借也没地方去开口。街上相熟的店铺如今也不肯赊――一场灾荒下来吃了太多的倒账,能继续开着就是命大了,哪里还敢赊欠出去。

    去曹老爷家去借,那当然是有得。只是这原本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的债又要增加了。一想到自家那点已经被押出去的地,沈开宝就觉得心慌。

    “没米下锅,我就有米了?”沈老爹生气似的说。他和媳妇之间因为去不去王四娘家做零活的事情已经闹过不快。

    原本大庆媳妇就想让沈开宝用房门头兄弟的这层关系,把她介绍到沈大家里去做活――想去沈大家做活的女人不少,大庆媳妇脑筋动得晚了,挨不上只好求教公爹出面,卖个老脸。

    没想到沈开宝正瞧着王四娘不顺眼,又觉得去求沈大丢人现眼,根本就不愿意开这个口。两个人为了这件事经常抬杠。

    “我早就说过,今年不比往年,大家只能勒紧了裤腰带再俭省些――”

    “烧出来得粥都要当镜子照了,还能怎么俭省?大人硬撑下,小伢儿撑得住?”大庆嫂气哄哄的应道,“我只晓得有米烧饭,没米饿肚子!”末尾她又添了一句,“脸皮不能当饭吃!”

    沈开宝气得脸都紫了。两个人就此再没有一句话。

    “收蚕”的时期一天一天逼进了。村子里为养蚕做得准备工作愈发紧张起来。只是没米下锅的窘境让大家都觉得十分难熬,沈开宝家遇到的难题,村里几乎家家都是如此。就在这个时候,王四娘出来说可以借钱给大家度难关。

    出借的是米,按照市面上每斗三钱的行情记账,还钱的时候,只要按照市面上的行情用茧子折算银子偿还就可以了。

    “这是奴婢的主家赵老爷的‘做好事’,”王四娘对着一群闻讯而来的村民们说道,“利息只要一分。等结出蚕茧来还就好!”

    养蚕前前后后大概要一个月多一点,等于月利息还不到一分,这在外面行情普遍都要三分以上的时候,等于是做善事了。

    更要紧的是只要用蚕茧就能还债――若是要还现钱,少不得又得受丝茧行的一层盘剥。直接还蚕茧,还省掉了自己缫丝的人工。

    条件太优厚,简直不像是真得。但是沈大和王四娘都信誓旦旦,并且表示愿意立下字据,白纸黑字的写明白条件。

    村人们迟疑盘桓了几天,终于熬不住饥饿,纷纷都立了字据向沈大家借米。不仅本村的人来借,连邻近各村,风闻了消息之后也纷纷托人来借米。沈大家门庭若市。

    借贷手续十分方便,本村的,即不需要中人,也无需保人,外村的则要本村的村民作个保人。字据全是印好得格式,代笔先生用一种装着尖尖的铁笔头的竹管笔填上数字,一式二份的叫借贷人按上手印,双方各持一份。

    字据立好之后,代笔先生就会按数字直接发给米筹,由村民自己到镇上的米店里领米。大家都方便。

    沈开宝原本是不肯借得,他原想自己无论如何也得硬气一下,但是肚子终究是糊弄不了的,当阿庆媳妇气鼓鼓的把几个孩子都推到沈开宝面前,看着这几个孩子已经发了青灰的脸皮,他终于妥协了。

    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了炊烟,也冒出了久违的米饭的香气。村人的脸上又有了笑容,肚子里有了食,做活愈发卖力了。现在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春蚕一切临时借贷都是指明在这“春蚕收成”中偿还。

    “谷雨”节一天近一天了。村里人家的“布子”都隐隐现出绿色来。这里养蚕都是每年自家留种,只有运气不好,当年的蚕没养成的人家才会在外面买蚕种。

    这样自己留种的,蚕种退化严重,往往感染病毒,所以当时的养蚕几乎完全靠运气。蚕花时好时坏也就不足为奇了。(未完待续。)吹牛者的临高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