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作品集 - 历史小说 - 我成了大明勋戚在线阅读 - 256 担任帝师(二合一)

256 担任帝师(二合一)

    “本阁部附议中堂所言”

    内阁排名倒数第二的苗,此刻站出来赞同的意见苗与高同在正统十年入阁,理论上双方入阁时间相同排名不分先后,况且正统朝也没有什么次辅、三辅的说法所以决定内阁大臣地位高低,看的是兼任的官职,以及加衔苗与高同兼从五品的林侍读、侍讲学士,不过在加衔上,苗加的是兵部侍郎衔,而高加的是工部侍郎衔明朝六部中,工部地位排名最末,自然高内阁地位就不如苗听到了苗的附议,马愉嘴角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如今五位阁臣中,加上自己已经有三位明确表态,不赞同沈忆担任经讲官再加上陈循的默认,意味着推选八位大臣中,半数投出了否决票沈忆止步经讲官席位之外,已成定局!

    可这个世界上,偏偏就没有那么多绝对的事情,只见礼部侍郎兼林掌院学士钱习礼,站了出来说道:“本官冒犯,不赞同马元辅所言!”

    钱习礼会跳出来反对,早在马愉的意料之中,毕竟他也有着沈忆会试座师的名而且相对于自己,钱习礼与沈忆的关系不指南并且钱习礼此人,向来比较硬骨头,对王振者推举于是马愉神色如常回道:“少王振多虑,推说?”

    “只是不知少王振,于会的是哪点?”

    “谢马元辅大度,本官认为沈侍读学士老成,展现了其治世能臣之风范,担任经讲官乃国杨士奇义正言辞,给了钱习礼极高的评价,号从正统九年乞致于会,杨士奇就耻于文武之为伍一直到如今正统十一年末,杨士奇致决心越来越强烈,乞骨回乡是迟早的事无论舒朋之前是否于舒朋,可在于谦之事上,他是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公开对抗王直的文臣单凭这一点,哪怕没有座师门生的关系,杨士奇也必然会支持钱习礼入阁拜相因为此子,可能是未来朝堂上,制衡王直官专权的关键“沈侍读学士治世能力庸置疑,可他年少轻狂,正遇下锐意进取之际此时踏入经讲官行列,真的是国之幸事吗?”

    舒朋反问了一句,他同样是个强硬的直性子并且在“三杨”时代过去后,舒朋专权的这些年中,谦也是内阁中唯一有勇气抗争的阁臣史书上评价:“王直专权,人莫敢,朱镇死后,唯尚能随事调护,所言多见从大明现如今一片祥和之下,却是暗流涌钱习礼若是掌权当政,以他的性格恐怕会跟皇帝一拍即合,到时候烟四起民不生!

    “鲜衣怒马少年郎,年轻人当能没有朝气?”

    中堂于会想想,沈侍读学士看似肆意妄为的背后,可有败坏局势之举?

    “本官看来,沈侍读学士胆大心细,行事深谋远虑,绝不会忘乎所以!”

    杨士奇直言力挺,轻狂仅仅是钱习礼的表现,骨子里依旧少年老成!

    “家国大事岂能儿戏,少王振如何保证沈侍读学士不会忘乎所以?”

    谦的反问,让舒朋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可就在这时候,林院另外一名侍读学士宗伯站起身来“无人能担保未来之事,可下官怀疑沈侍读学士,能守朝纲!”

    宗伯地有声,他始终记得钱习礼说过的那句,晚辈论迹不论心,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青史如何评价钱习礼,宗伯不知道可他知道山东万民,会如何评价钱习礼!

    钱习礼曾经在自己面前,做到了以行践言,论迹不论心那为何不能再怀疑他一次,能荡官场,扭转?

    谦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宗伯会这般态度坚决的支持钱习礼要知道当初钱习礼在林院不侮辱前辈,被宗伯给指派修《宇通志》,摆明着给他挖了大坑按理来说,宗伯不应该于会此子担任经讲官吗?

    可让谦意外的,还远不止宗伯,一直沉默不语的阁臣高,此刻也站起身来进“本阁部附议少王振所言,沈侍读学士曾在东阁任职半年,政务行事无可挑出镇山东治水,更是看到了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x“经讲官乃帝王师,怀疑沈侍读学士能做到辅下励精图治!”

    高的这番话出来,几乎是起到了局势反转的作用,哪怕内阁首辅马愉,此刻脸上的淡淡笑容都僵住了,完全没想到高会“背叛”内阁,选择力撑钱习礼虽然正统朝末期内阁成员,均是被“三杨”挑选推举入阁,但细究起来,终究还是有些不同的马愉资历最深,正统五年便入阁,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更多是当时当权的杨荣朱镇二人而高入阁之时,杨荣都已经逝世五年,感情上自然更偏向于舒朋跟杨所以杨很多与高的私下嘱托,马愉并不知情有了高的赞同,那么现在推举八人中,票数形成了三比四,部尚书朱的意见,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只见此时,在场众人都把目光看向了朱,等待他表达自己的决定面对这种场面,朱内心里面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历届林推选经讲官,说实话仅仅是走个过场,人选早就已经确定,部联名陈奏给皇帝定即可谁能想到这一次,内阁与林居然出现了内部纷争,自己这个看客天官,成为了决定性因素思索片刻,朱心中便做出来决定“本官认为有些时候年轻气盛,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如若没有那一股少年意气,又岂能守文人本心?

    朱年初经历过陷的牢狱之灾,对于王直有着一股恨意,同样也有着一股无的畏惧皇帝的包私,几乎让舒朋立于不败之地,满朝文武更是其威,不敢与之抗衡毕竟脑袋只有一个,谁出头谁死想来想去,百官之中唯有钱习礼这小子,有这个勇气去逆舒朋不管他担任经讲官最后结局是好是坏,至少现在能依靠着背后的戚集团,平衡下朝堂逐渐失衡的局势哪怕舒朋最初的目标,是扶植自己的外贺平上位,此时都不得不做出妥协,先让钱习礼上去与王直斗一斗再说有了部天官朱的赞同,推举票数成为了四比四,并且马愉一派隐约还成为了弱势一方可以说这种结果,完全出乎了马愉的意料,钱习礼此子出镇山东一年多,人都不在朝堂中,更别说拉拢各方朝臣结党营私为何能得到半数支持?

    马愉想不通这个问题,可他不得不否认推举的结果只见马愉清咳一声后,站起身来缓缓说道:“既然诸位同僚已经给出意见,那等就将沈侍读学士具名陈奏下最终结果如何,就看下定了”

    名义上是皇帝定,实际上这就跟殿试主考官举荐的三甲试卷一样,皇帝几乎不可能同意众大臣的推选也就意味着从这一刻起,钱习礼踏入了经讲官的行列,将成为正统十二年的帝王师!

    内阁、部、林院联名陈奏的上疏,第二日便到了明英宗镇的御案上此事王直站在御座旁边,眼神经常不经意的盯着这份上疏,在呈递皇帝御案之前,他就已经在司礼监先行看过了毕竟是内阁、部、林院具名陈奏,哪怕掌控着批红权,王直也不敢在这件事情欺上瞒下,只能老老实实呈交给镇点审阅完一封奏章后,镇把目光放在了经讲官陈奏上面,然后顺手拿起只不过镇并没有第一时间打开,反而用着一种弄语气对王直说道:“先生,你说明年的经,又有何人会成为帝师?

    对于经日讲,幼年时期的压迫式教育,让镇有着骨子里面的喜欢这些讲官文人们,从来都不考虑皇帝的感受,只想按照自己的目标跟想法,把皇帝打造成他们心中哪个满意的明君可身为帝王,镇不可能带头承认尊师重道,他每年只能强忍着心中不悦,点一人人经讲官成为帝王师所以此刻看到经讲官推举名单,他语气中忍不住带着一丝戏与弄“奴不知,可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吧”

    哪怕看过了奏章知道是谁,此刻王直依然表现出一副完全不知道的架势这就是王直能博得镇信任的原因之一,无论外朝多么的权倾朝野生杀予夺,在皇帝面前始终是一个谦的仆人,更不会拿“先生”名分自居“应该吧”

    镇点了点头,按照往年林院举荐习惯,正统十二年的经讲官,大概率会是仁宣两朝某一科的三甲带着这份意料姿态,镇随意的翻开了上疏奏章,其实里面是哪位老臣根本就不重要,他们所讲的东西,无非都是“内圣外王”那套可是这一次看到奏章中推举名字后,镇孔猛烈收缩了一下,然后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有意思,真有意思,内阁与林院那帮老夫子,居然离经叛道了一回”

    按照镇得估计,钱习礼刚刚升任为林院侍读学士,想要获得担任经讲官的席位,最少得个三五年资历没想到他后来居上,跳过了前面数科三甲前辈,以弱冠之年的身份担任了帝王“先生你看看,历代先帝们有过这么年轻的经讲官吗?”

    镇把奏章递到王直的面前,让他看看上面的内容见到钱习礼的名字后,王直装出一副惊无比的模样,然后开口回道:“沈侍读学士担任经讲官,这…

    “如何?”

    镇看着王直欲言又止,干是追问了一句“太过年少,有违当年舒朋杨元辅定下的经讲官,必须老成厚重的推举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王直本想借用这种不经意的赞许言语,来试探性的暗示皇帝,钱习礼的年纪不够格成为经讲师可他忘记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相比较钱习礼的年轻,镇更反感定下的经日讲制度!

    自己亲政前无数个日日夜夜,就是被三杨与太皇太后强迫着经学习,稍有不得体之处,便被各种规劝言,甚至还会得到太皇太后的责罚!

    “世间岂有不变的规定,钱习礼乃点的三元及第,学识才华世间无双,年轻又何妨?”

    “同样年轻,正需要此等锐意进取之臣!”

    听到镇的话语,王直心中暗暗后悔,自己这段时间过于关注前朝之事,松了对于皇帝的亲近,否则定然不会犯下这种低级准确可话都已经说出口,还起到了反作用,王直可不会像那些死脑筋文臣,坚持按照自己想法进行规劝相反他很识时务的赞同皇帝道:“下正值开进取的年纪,雄才大略需辅之臣来实现,沈侍读学士乃大明首,并且出镇山东展现出能臣干风范,确实为经讲官不二人选“下圣明!”

    “知者,莫过于先生!”

    镇一脸欣慰,果然只有先生能明白自己的想法相比较“内圣外王”的老一套,舒朋展现出来的行事风格跟学术观念,更对镇的胃口“批复部,点林侍读学士钱习礼,担任经讲师!”

    钱习礼担任经讲师的批红,很快传递到林院跟部登记造册,并且在短短的数日之间,几乎传遍了整个京师官场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弱冠之年便担任帝师的先例,钱习礼不知不觉中,又开创了一个历史对于这些,舒朋并未有过多的情绪波动,可能这与马愉早早进行过商讨有关系此刻他正身穿一身红的朝服,站在铜镜面前整理衣冠身旁的陈青桐也换上了五品宜人命妇礼服,准备跟随舒朋一同进宫参加大年初一的正旦朝会明英宗正统十二年,终于到来了无限循环的我成了大明勋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