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作品集 - 历史小说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在线阅读 - 第二百二十九章 张子晋选官

第二百二十九章 张子晋选官

    汉阳城行宫,郭全书脚步匆匆的拿着一大堆的文件走到了罗志学的办公室前。

    稍微平息了气息后,郭全书这才走了进去。

    刚进去,就看见了里头的十多个翰林院的官员们在忙着,其中一人抬头看见了郭全书后,当即站起身来:“郭大人,您过来了,文件可已经带来了?”

    郭全书道:“都带着呢,还要劳烦王掌院通报了!”

    王启富呵呵一笑:“郭大人客气了,您稍微等一等,我这就去通报!”

    王启富当即转身,随后走到了罗志学的办公室门前前轻轻的敲了两下:“启禀陛下,郭全书大人已经来了!”

    数秒后,只听罗志学的声音传了出来:“让他进来吧!”

    王启富听罢后转身出身,不一会重新出现在郭全书的身前:“郭大人,陛下召见!”

    郭全书这才跟着王启富上前,进入了罗志学的大办公室内。

    进门后,郭全书一眼就看见了坐在大桌子后方的罗志学,只见罗志学拿着毛笔写着什么。

    郭全书躬身上前道:“臣叩见吾皇!”

    罗志学这才抬起头来:“来了,先等一等,朕把这折子批了!”

    说罢,罗志学又低下头继续在折子上写着。

    这是一封南阳府那边送过来的折子,说的是当地以工代赈的事务,并请求拔给钱粮若干用以后续的以工代赈事务。

    罗志学已经仔细看过,此时正在批示:“抗灾事关民生,刻不容缓,当加大招工数量,钱粮不足也许酌情拔给钱粮。”

    具体给多少钱粮,这自然不是罗志学所需要关心的事了,后续自然会有参务大臣们进行商议处理,最后由财务部、工务部等机构具体落实。

    批示完,罗志学这才放下笔抬头看向郭全书:“行了!”

    郭全书看见罗志学忙完后,当即道:“启禀陛下,我已经把选定的十三个候选人的简历都带过来了。”

    说着,就把手中的一叠文件递了过来。

    罗志学接过来后开始翻开了过来,这些文件都是大楚帝国里高级文官们的简历。

    之所以让郭全书带一堆简历过来,这是因为刚任命不久的德安府知府突发重病,而现在德安府那边又属于新控制区,正处于完善当地各县镇衙门,同时又是征收秋粮的重要时刻。

    既然原来的知府不能理事了,那么也就不能拖,所以罗志学还得再选一个适合的人过去当知府,处理后后续的德安府的诸多事务。

    这些简历上的人选各有不同。

    有几个是伏牛山时期的老人出身,这些人都有差不多的特点,文化程度不高,都只局限于勉强读写的水准,但是从龙早,资历厚,只要中途不犯什么大错误,就算是按部就班的一路爬起来,现在大多也都是四五品的级别了。

    还有几个则是降官出身,基本特点也差不多,投诚前都是前明低级官吏,投诚后逐渐爬起来,就和董全新一样。

    剩下的则是大军东进、南下的这几个月里,陆续招募过来的一些读书人为主的官员,其中大部分都是半吊子读书人,少数则是有着生员功名甚至举人功名。

    而上述这三大群体,也是目前大楚帝国里的主要文官群体。

    罗志学翻看着简历,看他们的任职履历,再看吏务部对他们的任职评价,最后把目光放在了其中一份简历上。

    现任农林部水产司司长关学林,南召县人,此人乃是保乡军南下南召县后,第一批投奔过来的读书人。

    其人有秀才功名,不过已经是个四十多岁的老秀才,而且还是个穷秀才……

    当初保乡军南下后,盘踞在李青店一带并招募各种人才,这个关学林为了让一家子能吃饱饭,牙一咬就投了贼……

    其人一开始就在农林部任职,不过中途保乡军里的地方官员缺口实在太大,所以他还临时兼任了一段时间的南召县知县、南阳府同知。

    这些任职经历不算正式调职,而是兼任。

    早几个月里,保乡军里人才紧缺,尤其是中高级文官紧缺,因此广泛存在着身兼多职的情况。

    光学林也只是其中之一,而此人在兼任南诏县知县以及南阳府同知期间干的还算不错。

    尤其是兼任南阳府同知期间,对当地的民生恢复出了不小的力气,也获得了不小的成果。

    稍微琢磨了后,罗志学直接就道:“就这个关学林吧,让他立即去德安府上任,尽快抓起来德安府的工作,绝对不能耽误了工作!”

    郭全书当即道:“臣遵旨!”

    应下此事后,郭全书又道:“陛下,选士的准备工作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根据我们的走访和调查,目前一共有二十六名前明举人、致仕或罢免官员,另有至少两百人以上秀才功名的士子愿意投奔我大楚,为陛下效力!”

    罗志学道:“既然都准备妥当了,那么也别拖着直接征召吧,这到处都缺人呢,有这一批人也能缓解缓解缺口!”

    罗志学说罢后稍微思索了几秒,随即道:“就和上次朕和你们说的那样,这种选官乃是临时应急之举,一时为之尚可,但是我们自身还是要举办科举,选拨人才的!”

    郭全书道:“臣已经和礼教部那边商讨过了,准备在十一月下旬的时候就举办我们大楚的第一次科举,是为登基恩科,等到明年,就会从举办更全面的科举,从县试到会试都会有。”

    罗志学道:“嗯,这个科举要办,还要办好,你回头多和礼教部那边商量着办,务必要选拔更多的可用之才充实各机构!”.

    “另外军方那边也会有一批因伤等身体原因退役的将士,这些将士都是经过了扫盲班教育的,到时候也要适当安排,让他们转业到地方发挥重要作用。

    新生的大楚帝国里依旧存在这人才紧缺的问题,不管是中高级官员还是普通科员,大楚帝国都缺。

    这主要还是因为当代的识字率太低,罗志学顾忌着这年头的识字率都不一定能有九成。

    而且识字的很多人里,其实也就只认得那么几百个常用字而已,连公文都写不了的那种。

    除了人才本来就少外,也和大楚帝国自身有关系。

    毕竟他们是来玩造反的,以前还是人们眼中的流贼,很多人对大楚帝国也是有所顾忌,并不是那么愿意跑到大楚帝国里当官的。

    如此诸多情况下,也就导致了大楚帝国这边一直都招募不到足够的行政人才。

    对此,罗志学也是想了诸多办法,比如说招募大量的半吊子读书人,不要求你多有才华,只需要认得几百个常用字就行,以满足最基层的官员需求。

    写公文之类的可以进来后再学,甚至进来后还可以继续读书学习提高文化水平。

    再比如开设各种各类的行政学习班,针对招募自身体系内的官员,尤其是大量半吊子读书人出身的基层官员们进行轮换培训,挑选其中表现优秀者为中级官员候选并着重进行培养。

    再比如从军方内挑选官员。

    为什么是从军方里挑选官员,因为军方里有自身的扫盲教育,保乡军的士兵们从进入新兵营后,除了日常训练外还需要参加扫盲班进行学习。

    也不会学太高深的东西,就是学认字,基本的算术这些东西。

    哪怕是投诚过来的明降兵也是需要参加扫盲班。

    这些经历过扫盲班学习的将士们,虽然文化水平也不会太高,但是总比文盲强得多。

    而在作战过程里,不可避免会有将士受伤,其中一部分受伤后不适合继续从军作战的将士就会退役,并安排到行政系统里任职。

    这一部分其实暂时数量也不多,因为保乡军作战伤亡一向来都不大,而其中一部分受伤后没死,但是又不适合继续从军的人就更少了。

    但是这些人却是让罗志学非常重视,往往都会安排到重要位置,尤其是在地方上掌管武力的巡警、税警两大机构上。

    因为这些人某种程度上来说,才是大楚帝国的基本盘。

    大楚帝国从保乡军时代开始,就是一支军队!

    现在的大楚帝国,其实就是披着国家名头的军队,军方才是主体,而行政官员们其实都是为了军方而服务的。

    这主次关系可不能搞混了。

    退役将士、招募的读书人、降官再加上部分伏牛山时期的老人,这一起构成了保乡军目前的文官体系。

    这样比较混杂,水平参差不齐的文官队伍,自然是不咋地的。

    但是罗志学也没指望他们能够有多好啊,只需要能按部就班的维持民生和生产,不至于让地方发生大规模动乱就行了。

    至于真正的地方治理,那只能是后头慢慢来的。

    首先,这官员数量得补充上来再说,连官员都没几个,没人做事的情况下谈个屁的施政啊!

    如此背景下,到汉阳城访友的张子晋也是顺势成为了大楚帝国的一个官员。

    他在先一步投楚的方旭秉的介绍下,和大楚帝国吏务部负责此事的文选司官员深入谈过后,就很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不是他不谨慎,而是对方给的太多!

    那文选司司长似乎特别满意自己的才华,尤其是自己关于科举上的一些见解,谈完话就就直接扔过来一顶正五品的官帽子。

    而且还不是地方官,而是礼教部科举司下属的督学官,直接参与即将开始的登极恩科事务。

    他暂时还搞不太懂罗楚王朝的官制,但是他却是知道在明廷那边,督学官这种位置绝对是坦途!

    既然罗楚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张子晋不知道,二十六个主动投奔过来的举人或致仕官员,全都是被授予了正五品。雨天下雨的老子就是要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