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作品集 - 耽美小说 - 吃掉小竹马在线阅读 - 最近太忙了,请个小短期假(勿敲)

最近太忙了,请个小短期假(勿敲)

    互联网时代,营销号,键盘侠等更使虚拟网络世界混乱不堪,网络暴力现象也层出不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灾难,“自由”在网络世界变成了中伤他人的保护壳,舆论像水一样,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如何培育良好的网络文化,迫在眉睫。由此,国家应把向上向善文化注入网络世界,制定网络规范;社会大众应坚守道德底线,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都应“知行合一”,不能因隔着屏幕,做“仗键盘走天下”的阴阳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自2014年10月“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活动举办以来,选出无数好青年(爱岗敬业好青年毕健强,勤学上进好青年丹增琼培,创新创业好青年陈运文等)昭示无数感动人心的故事。柏拉图说:“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人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地。”[3]无论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郭明义,还是“在殿堂与田垄间选择后者”的“耶鲁村官”秦玥飞;无论是虽身患残疾,却在税务分局当任三职,工作繁重,但仍坚持学习的石桂蓉,还是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一腔爱给一洞画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他们积善行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向上是创造,是快乐的源泉;向善是方向,是正向的力量。向上向善,就是沿着正确的方向,追寻生命的欢欣。永远向上,永远向善,生命将走上一条阳光灿烂、繁花似锦的幸福大道。

    ㈡致良知,知行合一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学习:日三省,由己而学,忆往昔,由古而学,观世界,由外而学。“由己而学”,从过去的自己身上学习,塑造优秀品格,把推己及人变成推人回己,看到别人的成长经验,然后反扣自己,依自身实际不断进步。“由古而学”,从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中学习治国理政的方式,从先贤圣人身上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由外而学”,面相世界,取长补短,博采众长,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在对外贸易中富强,在对外交流中进步,在对外开放中繁荣昌盛!

    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大国工匠精益求精,不厌其烦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完成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他们一生只干一件事,铸就了伟大的“工匠精神”;中国女排在世界排球赛中,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困难面前不退缩,失败面前不放弃,她们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伟大的“女排精神”;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病毒面前中国人民毫不退缩,逆行而上,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战斗,一个个平凡的人在一个个普通的岗位尽己之能,忘乎生死,中国人民守望相助,万众一心,同舟共济,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4]

    行,就是选择,在看清做一件事所要支付的代价和得到的回报后,所做的明智选择便是“行”。道德品格高尚舍者小家顾大家,选择国家,选择人民,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实现了由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飞跃,我们新时代少年应积极从他们身上获取前进的动力,做社会良知的守望者、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㈢勇立鸿鹄志,争做新青年

    浮躁的社会,使不少人追求物欲,乐于享受,不少人热衷于跟着感觉走,失去了人生自我,这种人就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他们只追求眼前的利益,缺乏对未来的远见,不懂得“欲速不达”,急功不能近利,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自己通向罗马的道路。

    善是知行合一的前提,知和行是善的体现。向上向善与知行合一相辅相成,互为一体。一个人只有善良才能够向上,有善才会有德,有德才能向上。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多做善事,多做实事,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要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实践中感受善的力量,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份光发一热。要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有文章说:如果只是看书,能掌握30%的知识;看完了再去实践,能掌握50~60%的知识;看完了实践了还可以给别人讲明白,就能掌握90%以上的知识。其中的百分比难以证实,但还是有点道理的。

    又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

    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国有德而兴、人有德而立的基础。

    第一,善是人之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第二,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第三,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第四,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无亲,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

    中国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